第25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好一言定之,等於部下商議之後過幾日給你答覆,可好?”
閻象垂淚道:“溫侯,時不待我,須得從速行事才是。”
呂布答應道:“此事本侯自知,你且回去,那就明日就給你答覆,這樣總行了吧。”
閻象到底不過是一個使臣,不敢過於緊迫,因而也就應下,不過心中對呂布的這番讓步更是起疑,對那盒中之物也是更為上心,可惜離得遠了卻也看不見是什麼東西,因而滿心疑慮的暫時退回本位。
第三二五章:天下之主憑此物,奈何東來不隱心
作為陪襯的陳登,此時也是出言道:“主公,不如讓我送閻象回去吧。”
“也好”,呂布道:“元龍,你順便傳令叫軍師,顏良,趙雲,劉曄等軍中要員前來,就說本侯有要事相商。”
陳登應下,便就帶著閻象匆匆離開。
待堂中無人,呂布方才在此開啟那寶盒,一見那物不由扶手而上,輕輕撫摸起來。入手處,溫熱光滑,拿起觀看,通身白玉,唯有一角成金,再見下面卻是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怪不得袁術說此物價值十萬金,原來正是那傳國玉璽。
這玉璽從秦代以後,就是皇帝的專用印章,稱為“璽”,又因專以玉質,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從而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也正因為玉璽在這大統方面的重要意義,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正如天子有龍神之子,有玉帝之子的傳說,關於玉璽這作為皇帝象徵的物件也是充滿了傳奇。
相傳“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乃是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厲王使玉工辨識,卻被告知不過是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聞聽,便就遣人問詢。卞和回答說:“我悲傷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失去了我的雙腳,而是因為美玉成了石頭,良才成了小人,這世間在也沒有人能夠明白。”於是,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