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徵高麗,還是李世民口中的高麗,指的都是高句麗。也成為高氏高麗。歷史上的李世民沒能滅高句麗,他的兒子李治卻完成了這項使命。高麗滅亡之後,唐軍與新羅聯軍又滅掉了百濟,從此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統一之後,改稱高麗,也稱為李氏高麗。這個李氏高麗才是現在棒子的祖先!小半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哈!
第四百一十二章 應對之策
草原上青青的牧草從腳下一直綿延到天盡頭。一片純粹的嫩綠色,讓人的心情不由高昂起來。
這裡是漠北草原。帶著濃濃寒意的春風吹綠了草原,也吹化了積雪。融化的積雪化成水,為這牧草的生長提供了足夠多的水分。但是,那些隱藏在草叢之中的淺淺水窪卻是讓人頭疼萬分,尤其是來自於高句麗的使臣。
當淵蓋蘇文得知了大唐極有可能對自己採取軍事行動之後,這位大莫離支雖然表面上十分鎮定,還訓斥了幾個害怕的下屬,而實際上,他的心理面也是非常擔憂的。
和前任高句麗君主留榮王不同,淵蓋蘇文對待大唐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在留榮王時代,那位留榮王意識到大唐並不是大隋,李世民也並非楊廣,前者是一位出色的謀略家、政治家與將軍,而後者卻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所以,榮留王選擇了向大唐臣服。每隔一兩年,他便會派出使臣來向大唐進貢,繳納豐厚的貢品。使臣言辭更是恭敬無比。這卻是榮留王想透過這種恭順換取高句麗的和平。事實上,他也成功了。
而這淵蓋蘇文就不同,在對待大唐的這個宗主國的問題上,是十分強硬的。這種強硬體現在他不向李世民朝貢,不遵大唐號令,而是想裹脅住那百濟新羅兩國,共同對抗大唐,由一個屬國變成一個能和大唐平等對話的大國。
這種衝突根本就是不可調和的。
這一點,淵蓋蘇文知道。所以,為了應對唐軍的可能的進攻,他採取了許多的措施。這派出使臣來到漠北,便是其中一條。
當初定襄城大戰,薛延陀精銳十去七八。不過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之後,這薛延陀的實力也恢復了一些,不過想要達到定襄大戰以前的水平,估計還有等上十年。
夷男真珠可汗已經在定襄大戰之後,受到火炮驚嚇,而後又風寒入體,纏綿病榻。臥病期間,又時刻擔憂著部落安全與大唐興兵報復,憂急憂思,終於在貞觀十七年年初的時候,離開人世。當
夷男死後,其嫡子拔灼殺庶長子曳莽,自立為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待他自己立為可汗之後,這才像長安報告,述說了夷男病死之事。
李世民聞言,心頭怨恨那拔灼隱瞞不報,在為夷男舉哀之後,卻並不急著派出使臣賜予那拔灼節符鼓橐等物,而是一直拖著,這一拖便是一年多。
拔灼性格暴戾,見李世民如此拖延,心頭不忿,亦是常常私下口出悖言。因為大唐沒有確認拔灼這個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的合法性,所以,回紇、僕骨等鐵勒部落一直不承認拔灼可汗之位。
邀請這拔灼趁著唐軍進攻遼東的時候,從唐軍後面殺出,這便是淵蓋蘇文為抵抗唐軍所做出的第一條措施。
於是,淵蓋蘇文遣國中能言善辯之士作為使臣,前往薛延陀,說服者拔灼出兵。
不光光是薛延陀,在鄰近高句麗的山林之中,住著靺鞨人、室韋人等,這些部落分居山林之中,只要能給以厚禮,便能說服他們參加自己軍隊。
這也是淵蓋蘇文的第二條措施。他向後向高句麗境內外的那些名義上歸屬於高句麗管轄的部落賄以厚禮,換來這些部落出兵相助,直接參加戰爭。僅此一項,高句麗平添數萬大軍。
當然,事情也不是那樣一帆風順的。有些部落知道大唐的強大,沒有敢收下禮物,也沒有派出軍隊助陣。在處理這種情況的時候,淵蓋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