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還想和王妍親近親近的張允文不由悻悻的放棄了這種想法。
車隊行進得很是緩慢,一路行經汾州、晉州、絳州、蒲州,直到二月下旬的時候,這才到達蒲津關。過了這蒲津關,向西便是進入關中了。
雖然已經走得很慢了,可是,這些很少出遠門,經歷過這樣生活的王家子弟卻是個個苦不堪言,常常換著花樣來,坐車、騎馬,甚至步行,挨著來,可是沒有一人吵著要回去。他們都是識時務的人看到四面這些面容冷峻的騎士,回首身後漫長的路,只有繼續走下去。
進入關中之後,繼續往西前行。沿著鋪著在運河邊上的官道,一路往西。每當看到這粼粼波濤,看到運河上穿梭不息的船隻時,有些王家子弟便向換乘船繼續前行。跟張允文這般一說,張允文撐起微微有些疲憊的臉,指著身後的馬車,說道:“那你們自個兒把這些東西搬運到船上去,我們可不會幫忙的!”
這些王家子弟立刻就蔫了。
在三月初的時候,終於到達了櫟陽。櫟陽是一個縣,直接歸於長安京兆府管轄,在京畿諸縣之中,算得上是一個上縣,人口將近五萬,官道便利,運河通達,極具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這櫟陽沒有世家傳承,雖然有兩三個家族在,可是和王家比起來,卻是要小得多,哪怕是和如今王屈領導的王家。
到達櫟陽之後,張允文有看著縣令為這些王家子弟挨個登記戶籍,分配土地。至於住處,恐怕還得王家自己想辦法。
王屈也倒是大氣,直接以高價在櫟陽城中買下幾套緊挨著的宅邸,現將一眾人安置下來。接著便是瘋狂的購買店鋪,重新組建商隊,很快就在櫟陽扎穩了根基。
眼見這邊沒什麼事了,張允文遣散了那三百府兵,升起了回長安之念。當然,王家額外支付了一筆費用作為感謝。
至於從李績處借來的馬車馬匹,張允文派劉誠帶人還了回去,同時取回了抵押在李績處的一箱珍珠寶石,呃,就是他們當初夜盜張家隊伍所得的那些。
當劉誠將這箱珍珠寶石送到已經身在長安的張允文手上時,張允文發覺這箱中之物,貌似薄了一層。
第二百九十六章 擔憂
一直到貞觀十年四月的時候,王家這才在櫟陽安頓下來。從商務到農事,各個王家子弟恰當的安排在一個位置之上,如同一座大機器上的一顆顆釘鉚,支撐起這個王家屹立在櫟陽之上。
然而,若是要將櫟陽這個地名深深的刻在王家之上,或者說王家的烙印深深的留在櫟陽,卻非朝夕之事。就如同幷州王家一樣,這是經過了幾十代人的努力,為太原做了許多貢獻,許多王家傑出人氏將太原這個地名傳遍大江南北,這才使王家和太原緊緊聯絡在一起。
若是王屈想要在櫟陽將王家經營得如同太原王家一樣,光靠他這代人肯定是不行的。
張允文返回長安的時候,王妍沒跟著他一起回去。此時的王妍正在幫著王屈管理者偌大的王家。平時張允文見到她在那裡號令管事僕役時精幹的模樣,卻是想起了當初自己和她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
一路縱馬返回長安,只見沿途之上,一片忙碌景象。農人揚著鞭兒,打在耕牛身上。耕牛發出一聲“哞——”的叫聲,慢慢走動,拉著身後的耕犁翻動土皮。
張允文這才想起,今年的春耕已經開始了。
花了半日的時間,縱馬疾馳回到長安。
此次北上太原,可以說是半私人半公務性質的。所以張允文回到長安之後,先得去李世民處將發生的情況彙報一下,另外,還要將在張家那裡竊來的財物,送上一些給李世民。
來到太極宮時,已是下午,天色已是不晚了。
李世民一見到張允文便笑道:“呵呵,允文,你來的正好,朕剛剛傳了晚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