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磨針(第1/2頁)
章節報錯
磨針
——讀王冕《墨梅》有感
@丙叔佩史
鐵杵石前磨歲月,
晝夜不止夢猶烈。
春華秋實換新顏,
鐵骨錚錚化金屑。
世間疑難鐵可穿,
針尖尚需功深結。
勵志人生顯真章,
鐵杵磨針志不滅。
賞析
【王冕《墨梅》原文】: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賞析:磨針 —— 讀王冕《墨梅》有感】
王冕的《墨梅》以其深刻的意境和清逸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詩中的梅花被賦予了超越物質層面的象徵意義,成為了高尚品德和獨立精神的化身。這種“淡墨”繪畫手法,本身就蘊含了一種低調而不張揚的美學追求,恰恰對映了作者追求內心平靜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態度。詩人透過梅花的幽香與淡墨勾勒,傳達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審美情趣,表現出對於世俗虛榮的不屑,以及對內心世界純淨無瑕的珍視。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句話,更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寧肯捨棄世人眼中的美好表象,也不失其精神的純潔與崇高。這種超越功利、崇尚內在真實的立場,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之道”相契合,即重視道德修養而非外在的名聲地位,強調一個人的品格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王冕透過《墨梅》表達了自己願意置身於世俗之外,獨守一方淨土,以清新脫俗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種種,充分展現了一位文人墨客的高潔情操和獨立精神。
總之,王冕的《墨梅》不僅是一幅藝術畫卷,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光輝與追求心靈自由的作品。它啟示我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中,依然有人秉持著一份初心,勇於做那個不為名利所動、堅守內心真善美的“墨梅”。這樣的思想與情感,穿越時空,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磨針”這一意象,將抽象的精神追求具象化,透過“鐵杵磨成針”的過程,生動展示了堅持不懈與時間的力量。與王冕《墨梅》中梅花的清冷高潔形成鮮明對照,它更側重於展示在實踐層面上的努力與付出。在這裡,“鐵杵”代表著人的原始狀態或初生的意志,堅硬但未經過雕琢;而“針”則象徵著經歷了無數打磨後形成的精湛技藝或是卓越品質。二者之間的轉化,需要的是持續不斷地努力、時間的沉澱,以及對夢想的執著追求。
“晝夜不停磨歲月,夢猶烈”這一描述,讓人聯想到那些為了目標奮鬥的日日夜夜,即便是在艱苦條件下,心中的熱情仍未減退分毫。這是對任何一位追夢者的真實寫照,不論是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還是日常工作中,都需要這份堅韌不拔的毅力。正所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鐵杵變成針,不僅是形態的變化,更是精神的昇華。它告訴世人,唯有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和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才能獲得成長與突破,達到更高的層次。
正如王冕在《墨梅》中所倡導的那樣,不追求表面的繁華,而是更加註重內在的成長與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挫折與考驗,但只要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持續不斷的行動,就能克服一切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梅花香自苦寒來”,還是“鐵杵磨成針”,都寓意著只有經過磨鍊,人才能真正綻放自己的光彩,就像鐵杵在磨礪中漸漸變為鋒利無比的針一般。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各自的領域裡勇往直前,創造輝煌。
無論是《墨梅》還是《磨針》,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與處世之道。它們不僅反映了作者的個人價值觀,同時也觸動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