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目的很樸素,就是可以瞭解接下來有什麼貨物抵達,看看可以購買些什麼,然後發現定居生活的收入更為穩定,就開始遷移來更多的人口。

袁華開出了條件,每年村落擴張的人數不能超過村落本身的四分之一,現在不奴族的驛站村落的入戶名額簡直要搶!

這麼做,是為了維持執鞭者和白馬少年的管理權威,一個大部落如果立刻加入,他們會不受管理。

原本是為了商路和速度建立的驛站村落,成了草原上的磁鐵,開始瘋狂的吸收起了草原人口,113年就吸附了超過一萬五千人口。

看上去好像不多,可這是一個在不斷擴張的數量。

而且非定居但是被僱傭用於運輸和建設的周邊人口也在快速增加,他們也是這條商路最積極的擁護者,是不奴族可以隨時動用的戰略人力資源。

不奴族用一種非徭役的方式在調動人口,他們透過商路來承載貨物,然後用貨物來支付勞動價值。

商路驛站能夠快速建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車鐵工具運到,立刻就能調動周邊部落上百人投入勞動。這種交易還需要周邊部落爭搶,或者開會來決定,不奴族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遠超大漢的徭役和羅馬的奴隸制度。

,!

現在,這條路開始發揮出作用,從山海和江海城到黑海城只有一千四百里左右。

現在,源源不斷的大車隊,每三天就發出一批。

四天,一個車隊就會抵達黑海城,四千軍隊和三千工匠開始入駐,所有掠奪來的人口開始被分配投入勞動。

這些人稱為不奴族僱工,透過勞動換取糧食,衣物和房屋,三年後自動獲得自由人身份。以前是一年,袁華和劉玉商量改為三年,但物資配給並不差,和新的阿蘭移民一樣。

他們就是要用這群人三年,把這座城市建立起來,就這麼簡單。

老阿拉什送來了大量的財富,物資,工具,糧食和人口,光人口就已經超過六萬,這裡什麼也不缺,連木桶都是現成的。

工匠們抵達就開立刻安排農業,牧業和住房建設。

他們能有時間種下今年的冬小麥,整個黑海城外一片忙碌。

這一次,過來的工匠之中,不奴族還派出了三百船匠,加上老阿拉什俘虜的三個城市的六百八十人的羅馬船匠,整個黑海城擁有近千人的船匠,他們已經開始搭建大量用於陰乾木頭的倉庫。

在這裡,他們按照不奴族的傳統,也開始進行,大規模分工協作。

附近的鐵礦石,木頭,煤炭被一車車運來,磚爐,冶鐵高爐,一座座被點燃,伐木廠在快速搭建。

從七月開始,黑海城每天都在快速變化,每四天就有一個一百五輛大車的車隊抵達,送來大量人員和物資,不斷在推動這個城市的成長。

羅馬船匠第一次看到兩種不奴族的船隻模型,這是袁華他們一直以來建造的樣式,或者說這是袁華最開始就畫出來給老一代船匠們的模型。

一群羅馬工匠從未見過這樣的船型,數百人將三米長的兩個船支模型圍了一個水洩不通。

不奴族的船匠將模型的外殼開啟,開始給他們詳細講解不奴族的分工和船支結構。

老船匠指著模型說到:“我們主要的工作是製作船隻本身的木料加工,以及一些特殊的金屬材料加工。除船體以外的,船帆,船舶裡面用的五金件,建造船支用的工具,纜繩,爐子,這些我們都不需要考慮。”

羅馬船匠透過翻譯問道:“難道連船帆都不需要製作?”

不奴族船匠解釋道,“我們有專門的水力機械工坊製作船帆,他們的速度是人力的二十倍,日夜不停。”

眾人聽完翻譯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