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蕭帶領著他的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中。他們首先從理論模型的構建開始,深入探討各種可能的方案。

在實驗室裡,白板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計算,林蕭與團隊成員們圍坐在一起,激烈地討論著。

“根據託卡馬克裝置的原理,我們需要最佳化磁場的構型,以實現更好的等離子體約束。”林蕭指著白板上的磁場線圖說。

“但是,這樣的構型可能會導致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增加,我們得找到一種平衡的方法。”一位物理學家提出了擔憂。

他們不斷地調整引數,進行模擬計算。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終於建立了一個初步可行的理論模型。

接下來是實驗階段,他們搭建了一個小型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

“啟動電源,慢慢增加磁場強度。”林蕭緊張地盯著儀器儀表。

隨著電流的增大,磁場逐漸形成,等離子體開始在裝置中被約束。

“注意溫度和密度的變化!”

然而,第一次實驗僅僅持續了幾秒鐘,等離子體就失去了約束,實驗以失敗告終。

“沒關係,我們分析資料,找出問題所在。”林蕭鼓勵著大家。

經過仔細的分析,他們發現是磁場的均勻性不夠,導致等離子體發生了漂移。

於是,他們對裝置進行了改進,重新最佳化了磁場線圈的佈局。

第二次實驗開始了,這一次,等離子體的約束時間延長到了幾十秒,但還是沒有達到預期。

“這次是能量輸入的問題,我們需要提高加熱功率。”

他們不斷地改進,實驗一次又一次地進行。

每一次失敗,他們都不氣餒,而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對裝置和引數進行調整。

隨著研究的推進,林蕭團隊的成果逐漸引起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的關注。國內知名的核聚變專家李建國教授、材料學權威王慧敏教授以及等離子體物理學的領軍人物趙天明教授等數位專家,在聽聞林蕭團隊的研究進展後,紛紛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並決定加入。

當他們第一次見到林蕭時,不少人都驚訝於他的年輕。

“這麼年輕就主導這麼重要的研究,能行嗎?”有人在心裡暗自質疑。

在最初的交流會上,林蕭詳細地講解了他們的研究思路和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高效、穩定輸出,為未來的能源應用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目前,雖然我們已經在等離子體約束時間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還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比如,如何進一步提高磁場的穩定性,最佳化能量輸入的方式,以及解決材料在高溫、高輻射環境下的效能問題。”林蕭條理清晰地闡述著。

隨著講解的深入,專家們被林蕭淵博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所折服。

李建國教授不禁讚歎道:“林蕭啊,你的思路很新穎,對問題的把握也十分精準。之前我還有些疑慮,現在是徹底服氣了。”

王慧敏教授也說道:“原本以為你年輕經驗不足,沒想到對材料學在核聚變中的應用理解得如此深刻,後生可畏啊!”

趙天明教授更是激動:“你的想法為我們的研究開啟了新的大門,我決定辭去學校的職務,全身心加入你們的團隊!”

有了幾位教授的加入,團隊的實力大大增強。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些小風波。趙天明教授所在學校的校長直接找上了科大的校長抱怨。

“你們科大挖走了我們學校的頂樑柱,這讓我們的研究工作怎麼辦?”校長一臉的不滿。

科大校長笑著回應:“老夥計,這也是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嘛。再說,趙教授自己意願強烈,我們也不好阻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