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骸爸劣諤囟ǖ姆⒄梗�頤潛匭氤腥希�諉�蠖�氖貝��洩�魷忠恍┢鋪旎牡拇笫攏�渲兄�瘓褪竅��餃擻滌信┑氐南窒蟆!�25

瞭解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背景,可以設想,如果黃仁宇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回到中國,他對中國的觀感,也會與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相同,至少作為歷史學家,何炳棣在當時並沒有看出中國歷史的真相。是何炳棣缺乏觀察歷史真相的知識準備嗎?不能這樣認為。1936年8月8日《吳宓日記》有這樣的記載:“夕7─8獨坐氣象臺觀晚景,遇歷史系三年級學生何炳棣。談甚洽。宓為何君述對於中國近世歷史政治之大體見解:(一)每期,每事,右(改革,或維新Reformation)派敗而左(革命Revolution)派勝,然右派之學識較深宏而主張較正確。(二)日本之一貫政策,為破壞中國之統一政府與中央集權。中國人則為虎作倀,自壞其綱紀規律與忠誠之信念。昧於以上所言二事,而號呼救國,殊類南轅北轍……何君以為然。其見解頗超俗,有望之青年也。宓力述寅恪學識之崇博,何君擬即從寅恪請業雲。”26從這段史料可以判斷,上世紀70年代初,西南聯大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的失察,主要不是知識的原因,而是民族情感所致,特別是聯絡到當時中國剛剛恢復在聯合國的主權地位這一事實,就更容易理解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感。

一個睿智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想被某些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必須在思想上保持對某種制度的基本判斷,這種判斷依賴知識背景,排斥個人情感,理性的支撐以思想為基本後盾。

在歷史上,對極權制度產生錯覺的現象並不鮮見。有些是看到了真相,但出於各種考慮把真相留給歷史,當時只說出假象,比如羅曼?羅蘭。但也有一些知識分子,出於良知和勇氣,敢於背叛自己的理想和知識信仰,比如紀德。但更多情況下,對極權制度的錯覺源於基本理念和思想傾向。

1926年夏天,胡適對莫斯科作過三天的訪問,後來他在給張慰慈的信中,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基本作了肯定的評價,為此他曾和徐志摩發生過一些爭論。胡適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面對蘇聯,何以會與徐志摩對蘇聯的評價完全不同?其實主要還是對真實情況的瞭解程度和知識觀念之間發生了偏差。因為他當時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上並不清晰,所以所見也就不同,觀念不清晰,懷疑就無從談起。而徐志摩一開始就對這種制度保持警惕。

1925年徐志摩到蘇聯去,但徐志摩筆下的蘇聯卻是這樣的情景:“入境愈深,當地人民的苦況益發的明顯。”27徐志摩寫《歐遊漫錄》前後關於蘇聯的言論,完全是批判性的。

徐志摩對莫斯科的感覺是:“但莫斯科?這裡沒有光榮的古蹟,有的是血汙的近跡;這裡沒有繁華的幻景,有的是斑駁的寺院;這裡沒有和暖的陽光,有的是泥濘的市街;這裡沒有人道的喜色,有的是偉大的恐怕,慘酷,虛無的暗示。暗森森的雀山,你站著;半凍的莫斯科河,你流著:在前途二十個世紀的漫遊中,莫斯科是領路的南針,在未來文明變化的經程中,莫斯科是時代的象徵。古羅馬的牌坊是在殘闕的簡頁中,是在破碎的亂石間;未來莫斯科的牌坊是在文明的骸骨間,是在人類鮮豔的血肉間。莫斯科,集中你那偉大的破壞天才,一手拿著火種,一手拿著殺人的刀,趁早完成你的工作,好叫千百年後奴性的人類的子孫,多的來,不斷的來,像他們現在去羅馬一樣,到這暗森森的雀山的邊沿,朝拜你的牌坊,紀念你的勞工,謳歌你的不朽。”28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家國情感與事實判斷——以何炳棣等上世紀70年代初的訪華觀感為例(7)

1936年,紀德到蘇聯參加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