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想想看吧,躲在民國這幾億人中間如果都躲不過去,那麼到了日本,秦致遠就找不到了?
別開玩笑了。
這一天,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到處奔走,也不知道有多少悲歡離愁。
接下來幾天,民國國內的報紙大面積停刊,很多家報社一夜之間人去樓空,小貓小狗都不見兩三隻。
可惜很多事,躲是躲不過去的。
398 資本的碾壓
1919年的一月份,對於曾經是百花齊放的民國新聞出版業來說,絕對是悲慘的一個月。
如果事後回頭看,1918年底充滿浮躁和暴虐的兩個月,就是那些小報最後的瘋狂。
正是因為那兩個月的“全民狂歡”,為民國的新聞出版業敲響了喪鐘。
什麼叫“小報”,和英國的《泰晤士報》、法國的《費加羅報》、美國的《紐約時報》比起來,只要沒有全國發行的報紙都是小報。
如果這麼算起來,民國所有的報紙都是小報。
就在一月底,一家名為《每日新聞》的報紙在天津法租界悄無聲息的創刊,首日的創刊號發行量即達到10萬份。
十萬份?
所有聽到這個訊息的人都會感覺震驚,尤其是以前的媒體人,因為就在一個月之前,京城所有的報紙加起來,單日總銷量也沒有達到過5萬份。
銷量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家《每日新聞》的報紙根本就不是買的,而是送的,並且這樣的免費贈送會持續一個月。
免費贈送……
這可讓那些要靠賣報收回成本進而盈利的小報社怎麼活?
別說報紙的贏利點要靠廣告之類的話,你報紙都沒有銷量,誰都不會在上面做廣告。
也並不是所有額報紙都靠賣報紙才能生存,還是有一部分報紙有額外收入的,比如某些來歷不明的資金援助,所以那些報紙還有堅持一段時間的能力。
既然錢都不是問題,這時候拼的就是版面內容了。
哪怕同樣都是贈送,拿回家仔細品讀和拿回家放茅廁裡當廁紙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於是此時很多人驚訝的發現,《每日新聞》居然在全國擁有16個大型記者站,僱傭了超過200名職業記者。並且《每日新聞》同時在海外的多個國家擁有分部,和英國的《泰晤士報》、法國的《費加羅報》、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是合作關係,彼此之間資源共享,可以互通有無,很多時候一則新聞居然能夠做到在數家報紙同日見報。
同時《每日新聞》並不是剛剛誕生,而是已經發行了一段時間,在蘭芳、在科西嘉、在法國、甚至是在美國,《每日新聞》已經擁有一群固定的讀者,《每日新聞》從其他地方掙的錢,完全可以用來彌補民國的虧空。
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估計那些小報背後的金主也不一定有這麼大的能量。
什麼叫資本的力量?
這就叫資本的力量!
人家根本不跟你在低層面糾纏,直接用金錢摧毀你那點好不容易弄出來的話語權。
《每日新聞》大致分三個版面,一個是國際時政,一個是民生雜談,還有一個是商界要聞。
國際時政部分大多是轉載,全部是前一日內發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裡的重大新聞,從正在進行的巴黎和會到英國皇室的花邊新聞無所不包,關心國際形勢的人可以從這裡找到想要的任何東西。
幾乎每一篇報道,都會加上“編者按”,不僅詳細說明轉載的出處,並且對作者的情況以及文章的背景進行簡單介紹,讓讀者對文章涉及到的國家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傾向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這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科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