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路

一日,這些偵察兵正披著偽裝網躲在一棵樹上,遙遙注視著高麗軍軍營的動向。忽然,他們發現一批手裡拿著鐵鍬鋤頭等農具的高麗平民在高麗士卒的驅趕下從外面回到營中。看這批平民的數量,恐怕有五六百人吧!

他們手中拿著的農具偵察兵們莫名其妙,感到不解。這些農具能幹什麼?

雖然不解,但是偵察兵也不會跑去抓個平民來問問。在幾萬人的大營中找到人,然後無聲無息的帶走,這種難度太大,幾乎不可能完成。

第二日,這些平民再次被驅趕出營,帶著農具往另一個方向走去。

偵察兵見機不可失,趕緊派出幾人尾隨其後。

當這幾名偵察兵跟著這些高麗平民一直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卻不由大吃一驚。

只見一條大約兩張寬的小河邊上,一道由木樁和泥土砌成的大壩隱然成形。小河邊上,正有七百多平民正在勞作,修築大壩。而這新來的五六百人也在士卒的驅趕下,加入到了勞動的行列。

幾名偵察兵對望一眼,然而悄悄退開,沿著這條小河的下游潛行。

走了四五里路,赫然看見了這小河的盡頭,卻是匯入到了遼水之中。

雖說這遼水附近,乃是一片平原,然而,在遼河東面,仍舊有不少的小河小溪直接或是間接的匯入到遼水之中。如今初夏多雨,這些小河小溪也是水位暴漲,但和遼水一比,又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高麗軍才得以攔河築壩,以蓄河水。

等到唐軍渡河之時,再破開大壩放水,定會形成一次大的人造洪峰。

見識到了高麗軍的做法,這些偵察兵們深知此事重大,需要迅速回報。可是遼水水流依然很急,暫時過去不了。

繼續在這裡潛伏了數日,遼水水位終於回覆到了正常。趁著夜色,偵察兵們依舊鳧水過江。結束了這次渡江偵察。

回到軍營之中。張儉見到眾人回來,正要以違反軍令之由施以軍法,重重杖責他們一頓,也好讓他們長長記性時,那偵察兵們卻拿出了他們在遼水東岸的偵察成果來。這才免去了皮肉之苦。

其實張儉也是捨不得杖責這些偵察兵,畢竟他們個個都是精銳,而且有一部分偵察兵是從幽州暫時調過來的,張儉也要給幽州那邊一個面子。如今,這些偵察兵拿出來了偵察情報,也到讓張儉找到了臺階下。

不過當張儉看到這情報上所言之事,不由面色一變,急急將這些偵察來的情報加入到軍報之中,向李績發了過去。

雖然發了一份軍報,但是張儉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那便是要發動試探性進攻,瞭解高麗兵戰鬥實力。

於是,在準備了大量的舟楫和盾牌之後,張儉開始了第一次渡河之戰。

穿著鐵甲計程車卒在一人高的大盾牌的掩護之下,乘著舟船往遼河對岸行駛而去。霎時間,數百艘舟船同時出發。船伕飛快的划著槳。

高麗那邊早就嚴陣以待了。無數的羽箭從天而降,無數的弩箭平射過來,箭頭和盾牌撞擊著,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來。

不到一刻鐘,那舟船外側便插著大量的羽箭。河面之上,羽箭隨著河水往下游漂去。

在如此密集的箭雨之中,唐軍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傷亡,不時可以聽見那士卒的叫喊聲。

而在唐軍控制的遼河西岸,唐軍士卒也舉起手中弓箭,射出一支支沒有箭頭的箭簇。這些箭簇的作用,僅僅是擋住那些飛射過來的羽箭,在空中和高麗人的箭支碰撞之後,墜落之時,減小力道。無論是唐軍還是高麗軍,隔著寬闊的遼河,都無法將箭支射倒對岸。最多射在河中央。

船隻終於靠岸了。這些船隻大小不一,大的可以裝載二十多人,小的僅僅能裝載四五人。粗粗算下來,這渡過遼水的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