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上,看著山下面唐軍如同流蟻一般講整個山圍得水洩不通。雨簾之中,一股沮喪的情緒在高延壽心頭蔓延。他轉過頭,望著高惠貞,由於片刻,說道:“要不我們降了吧!聽說唐軍對待降眾還是不錯的,你看看那白巖城眾,投降之後,這日子也過得挺滋潤啊!”

高惠貞躊躇的望了一眼山下的唐軍,口中說道:“褥薩大人,若是這天氣一直這樣下雨,那麼下面的唐軍定然會受到影響。到時候我等在山上開掘土石,以大雨為引,必破唐軍,至少突圍而出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一聽這個建議,高延壽不由有些心動,轉念一想,又問道:“若是天不下雨,又當如何?”

高惠貞長嘆一聲:“若是天不下雨,那說明天要我等投降大唐,我等投降便是!”

高延壽點點頭,算是同意了高惠貞的言語。

大雨從下午一直落到晚上。天將暮的時候,大雨停了下來。

高延壽和高惠貞站在山頂之上。在獵獵的大風之中,天際濃厚的烏雲被吹著往西方移動而去。看這情形,要下雨的可能性極低了。

二人長嘆一聲,對望一眼。高延壽輕聲道:“明日我等便率眾投降吧!”

第二日,當太陽從地平線上跳出來,普照大地的時候,李績正欲派人前往山上進行最後的說服工作,就在這個時候,只見山上一名手持白旗的高麗士卒正緩緩走下山來。

大唐貞觀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李世民寢陵六萬大軍與十五萬高麗大軍戰於安市城東之六山。大破之,斬首三萬,圍高延壽、高惠貞于山上,斷四面之橋樑,絕八方之道路。二人走投無路,率本部兵馬三萬六千八百人向李世民請降,躬身膝行。進入軍門,拜伏請命。

至此,這場大唐與高麗交戰以來最大會戰以唐軍大勝而告終。此役,唐軍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明光甲萬領,其他軍械不計其數。

在對待高延壽及其降眾的時候,李世民採取了一貫的懷柔之策,選褥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之軍職,遷居內地,高延壽鴻臚卿,高惠真司農卿,一下子便將高句麗絕奴部和灌奴部兩部的貴族網羅住了。而對待普通士卒,則是將其盡數放歸。李世民這樣做,卻是想透過這些潰兵將大唐的軍威和對待俘虜的政策宣揚出去,瓦解高麗軍心。除了普通士卒之外,投降的還有三千三百靺鞨兵。靺鞨也算是營州刺史所轄部族之一。如今,這靺鞨不助大唐,反助高句麗,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令人將其悉數坑之。

此戰之後,高麗舉國震驚,後黃城和銀城守軍全都自拔逃遁,數百里內無復人煙。

為了紀念此戰,李世民改六山為駐蹕山,令將作造《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紀其功。

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令李世民印象深刻的白袍唐將被找了出來,卻是正在大唐軍事學院騎兵系學習的薛仁貴。李世民見其勇武,特令在眾人面前表演一番。薛仁貴表演完畢之後,李世民大聲稱讚,並賜下馬兩匹,絹四十匹同時出言鼓勵他要勤奮學習。

薛仁貴終究年少,聽得李世民的話語,臉上不由微微露出驕矜之色來。

如今,打敗了高麗援軍,李世民領著大軍揮師前往安市城。欲圖一舉攻下城來。

安市城此時的城主叫楊萬春,其人驍勇,手下的兵馬精良,城池地形也極為險要,當年淵蓋蘇文作亂的時候楊萬春不服莫離支的篡權,於是莫離支派遣大軍進攻安市城但是卻失敗,只好預設楊萬春在安市城的統治。

李世民先派出人前往安市城下,向楊萬春遊說。卻被守軍亂箭射下,幸虧那人跑得快,要不然一條命便交在此處。李世民聞言大怒,本欲即刻令大軍攻擊安市城,李績卻攔住李世民,說炮兵未到,而安市城上至城主下至士卒,皆為驍勇之輩,冒然進攻,恐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