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適應。
義成公主沒有死,自太廟之上大聲咒罵之後,李世民便再也沒有去關注這位隋朝公主,分明是想讓其自生自滅。至於其他的突厥貴族,大部分被賜了宅地,或是在長安,或是在洛陽,甚至有些還在益州,限令這些貴族離開長安,到達那些地方去報道。當然,同時還讓當地地方官員看管著他們。恐怕終其一生,只能在當地官員的監管之下了。
而那些比較頑固卻又在突厥中有莫大影響力的突厥貴族,如右賢王等人,同樣被關在太僕寺中,恐怕會在此處終老一生了。
這千餘突厥貴族還算不了什麼,真正令人頭疼的還是那二十萬突厥牧民。如今,十萬牧民在勝州,另外十萬在朔州以南的區域。皆由當地官府和府兵看管著。
在朝堂上,對於這安置突厥之事,已經吵了一整天了,李世民無奈的下令退朝,明日接著吵。
第二日張允文上朝時,發現一眾文官個個精神抖擻,紅光滿面。昨日意見相左的幾位官員在進入太極殿的途中,還不時那眼神戳著對方。看到這番情形,張允文心頭不由暗笑。
待那內侍劉賢用尖利悠長的聲音宣佈早朝開始的時候,一名官員已經按捺不住的從人群中站出來說到:“陛下,臣有本上奏!”這人穿著一身緋紅色的官袍,卻是一名五品的御史臺官員。只聽他說道:“今陛下雄才大略,蕩平漠南,立不世之功,實為亙古未有。然臣以為,突厥雖滅,且大部為我所擄,餘者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漠南遂空。降我大唐者,臣以為當盡遷其眾,以實兗豫!”
這人剛一說完,另一名身穿緋紅官袍的四品官員也上前一步,出言說道:“陛下,微臣附議!北狄自古為中國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虜為農民,永空塞北之地。”此人卻是秘書省少監。
這名官員的話音一落,七八名朝臣盡數出列,齊聲道:“臣等附議!”
張允文看這些官員,皆是一身緋紅官袍,多是五品、六品的官員。
李世民聽得他們的上奏,卻是面色沉寂如水,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這時候,一人越眾而出,站在大殿上向李世民行了一禮之後,不慌不忙的說道:“陛下,臣以為突厥、鐵勒皆上古所不能臣,陛下既得而臣之,請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長,領其部落,則永永無患矣。”
這人卻是中書侍郎顏師古。
顏師古剛剛說完,先前那位秘書省少監當即便道:“侍郎大人此言謬矣!若是放歸突厥豫河北,以突厥習性,十年即刻添丁十萬,到時必成尾大不掉之勢,重新為禍中原!”
顏師古還未說話,另一名禮部侍郎李百藥卻道:“少監大人此言卻是嚴重了!”
“哦?那李大人也贊同顏大人之言?”
李百藥卻是搖搖頭:“本官亦不太贊同顏大人所言!”說著,轉過身來,面朝李世民恭敬的說道,“啟稟陛下,下官以為,突厥雖雲一國,然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今宜因其離散,各即本部署為君長,不相臣屬;縱慾存立阿史那氏,唯可使臣其本族而已。國分則弱而易制,勢敵則難相吞滅,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國。仍請於定襄置都護府,為其節度,此安邊之長策也。”
李世民聽了李百藥的話,亦是不語,只是默默的摸著下巴沉吟起來。
李世民不言,這幾位大臣卻是開始了唇槍舌戰,三方各執一詞,當庭辯論起來,其中引經據典,更是從軒轅黃帝征伐蚩尤,到周穆王伐犬戎,再到秦漢逐匈奴,說起歷史上對待蠻夷的方法,一點一條,盡是詳盡。而另一方也不甘示弱,說起五胡亂華,說起南北亂世,不知不覺間竟然從安置降眾問題扯到漢夷關係上。
張允文再環顧一下眾文武,只見武將們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