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怔怔的看著面前的地圖。義成公主坐在旁邊,卻是輕嘆口氣,沉默不語。

一時間,大帳內除了燃著的牛油大燈偶爾發出“噼噼啪啪”的燈花炸裂聲之外,悄無聲息。

這時候,大帳門簾倏地被拉開,一眾突厥重臣依次進入大帳之中。

默默的行了一禮之後,眾臣各自尋了一位置坐下,齊刷刷的看著頡利。

頡利頭也不抬,用低沉的聲音道:“本汗決定,向李唐的皇帝上表投降!”

此言似乎早在眾臣的預料之中,除了那右賢王。只聽他詫異的說道:“什麼!你要投降!你可是突厥的可汗,怎能向中原的皇帝投降呢?”

頡利看了右賢王一眼,淡淡的說道:“惡陽嶺之役,我突厥損失萬餘人,定襄城降,我軍損失兩萬人,昨日白道之戰,我軍損失近三萬人。三場大戰下來,我突厥已經損失六萬餘人,剩下的軍隊不足五萬,何以能與李靖李績二將抗衡。況且他們二人已在白道合兵一處,挾勝追來,勢不可擋,若是不投降難道還要讓他們把我們統統活捉了不成!”

右賢王聽到頡利這般說,當下沉默不言。片刻之後,才幽幽說道:“我突厥時運不濟,天不佑我!唉!”說著一聲長嘆,卻是讓大帳之中充盈著一股濃烈的悲壯情緒。

頡利卻是笑道:“我知叔父一直以來為我突厥嘔心瀝血,對於這投降之事,定然是心中頗有芥蒂。但是,本汗投降卻不是真的降他大唐,只要大唐能停戰,將那李靖李績二將調回長安,我突厥便可從容遷往漠北之地,收服薛延陀、回紇諸部,休養生息。十年之後,定能洗雪今日之恨!今日投降,換來休養生息,這何樂而不為呢?”

聽了這話,右賢王才漸漸舒展開眉頭來。

帳中大臣頓時紛紛出言附和。

然而一旁的義成公主則是呆呆的看著地圖,看著長安城的位置,腦中卻在反覆的考慮道:“大唐會讓我們降麼?”

大唐貞觀三年十一月初十,頡利率眾到達鐵山,於陰山下重開牙帳。

大唐貞觀三年十一月十二,頡利派出使者前往李靖李績二將大帳,獻上降表,表示願意率眾歸順大唐。

訊息傳回長安,李世民龍顏大悅,派出以鴻臚寺太卿唐儉為首的使團,前往突厥牙帳,與頡利商談議和之事。

第二百一十五章 使團

一支車隊正慢慢的行駛在草原之上。

唐儉坐在車內,抱著使節節杖,雙目微微闔著,似在小憩。然而熟識他的人卻知道他這是在思考問題。

對於突厥,唐儉已經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伍德初年的時候,他便出使過突厥。這也是李世民相中他,讓他出使突厥的原因。

馬車車輪壓在牧草之上,發出“軋軋”的響聲。

“國公大人,前面便是二位李將軍的大營了,國公大人要不要進去一趟?”駕著馬車的侍從看著不遠處聳立的氈房帳篷、柵欄哨塔,隔著布簾輕聲問道。

慢慢睜開眼睛,唐儉沉默片刻,最後說道:“算了,還是不去的為好!”

一來唐儉是考慮到自己和和談使者,而那二人是主戰將領,二者之間,難免產生矛盾。二來嘛,便是唐儉和李靖李績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在朝廷中是很常見的,這便是武德老臣與貞觀新臣之間的矛盾。雖說裴寂已經被趕出了朝堂,可朝堂之上仍舊活躍著幾位武德朝留下的碩果。見到裴寂的遭遇,難免不兔死狐悲,所以對這些貞觀新臣,多有抗拒。

車隊慢慢的繞過軍營,往西北而去。

而在軍營之中,準備迎接使團的李靖李績二將得到手下來報,說是使團繞過軍營而去。李靖倒還沒什麼,只是面目冷淡如水。而李績卻是大怒道:“這老匹夫簡直是不把我等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