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小云口中得知,楊杏花手裡也有一些做好的繡品。 楊杏花能和陳小云一起到縣裡賣繡品,做出來的繡品自然是不差的。 葉母和葉青青把剛才收回來的繡品拿回葉家,接著葉母又收拾了另外一碗的綠豆糕出來。 母女倆端著綠豆糕,又興匆匆地往村長家裡走。 村長家裡在村的中央,剛好就在李大夫家的隔壁。 村長家很大,格局有些像唐一林家裡,也是廳堂、廚房和雜物房在中間,然後左右兩邊各有6間屋子。 村長有兩兒一女,大兒子葉秋實是下一任的村長人選人,而二兒子葉夏陽在縣裡當掌櫃,小閨女則嫁回了村裡。 葉秋實比葉父大了8年,和楊杏花生了兩男一女,閨女嫁到了鎮上。 大兒子葉峰,現在在鎮上的一間糧食鋪子當掌櫃。小兒子葉楊是和葉東林一起長大的,現在和葉秋實一起打理家裡的田地。 二兒子葉夏陽和妻子生了兩女兩子,大兒子現在在鎮上當掌櫃,小兒子現在在縣裡的書院讀書。 兩個女兒則嫁到了縣裡,葉夏陽一家人平日裡都是在縣裡居住。 葉秋實和葉夏陽10年前都已經當爺爺了,家裡的兒女都已經成親生子了,4年前村長給兄弟倆分了家。 村長分家的時候,還請了葉老爺子過去做見證人。 平日裡大家也知道村長家底豐厚,但是分家的時候,葉老爺子才發現,村長的家底比大家想的要豐厚多了。 村長早在十幾年前,就在縣裡買了一間鋪子。而且3年前更是大手筆地在縣裡買了兩座一進的宅子。 除此之外,鎮上還有兩間鋪子和一間宅子,以及家裡的兩座小山和60畝的水田。 村長家的田地,平時都是葉秋實帶著小兒子葉楊一起打理的。 分家的時候,葉秋實分到了7成的田產,而葉夏陽拿3成。 葉夏陽更擅長做生意,在鎮上和縣裡的宅子、鋪子,葉秋實拿4成,葉夏陽拿6成,兩座小山則一人一座。 村長雖然給兄弟倆分家了,但只是把家裡的田地和家產分了,戶籍上還是一家人,分產不分家。 村裡的大部分人家,分家都是這樣做的,只要不是老死不相往來,戶籍都是在一起的。 這樣徭役和兵役的時候,家裡就能少出點人。 村長只給兄弟倆分了家中的產業,而公中的錢財一半拿來建房子,另外一半是老兩口留著用來養老的。 村長家的宅子就是分家之後新建的,村長老兩口就住在廳堂邊上的正房裡。 兄弟倆分別住在左右兩邊,不過吃飯還是在一起的,廳堂和廚房也是共用的。 兄弟倆相鄰而居,既保持了距離,又不會生分。 葉青青和葉母過來的時候,大門是開著的。 村裡也沒那麼多講究,母女倆見門開著就直接進去了。 兩人過去時,楊杏花和大兒媳梁氏正在屋裡做繡品。 知道葉母想收她們的繡品,楊杏花二話沒說就將手上的繡品全都拿了出來。 楊杏花手上有兩幅剛繡好的小圖,繡樣都常見的圖,一幅是百花圖,另外一幅是魚躍龍門。 楊氏的繡技和陳小云母女差不多,就連繡品的用料都是一樣的。 葉母一視同仁,都按李家繡坊的標準來收,一幅小繡圖2兩8錢。 而梁氏的繡技要差一些,做的都是尋常的繡帕。 繡帕用的都是普通的絹布和繡線,而且繡技也比較稚嫩,葉母只好按鎮上的繡坊的價格來收她的繡品,13文錢一張手帕。 葉母在村長家,一共收了兩幅小繡圖和10張尋常的繡帕,總共支出5兩760文。 一個早上下來,葉母一共收了4幅小繡圖和16張繡帕。 葉母覺得這些繡品也夠葉父用來擺攤了,要是收太多她擔心賣不出去砸手裡了。 兩人走的時候,楊杏花又給兩人塞了不少剛從菜園裡摘回來的蔬菜。 “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你們拿回家吃吧。” 楊杏花太熱情了,葉母也不好推脫,兩人回去時又手上都拿著各種的蔬菜。 而這個時候,葉家已經租出去的鋪子也正熱鬧著呢。 白耀文一大早就帶著兩個白家飯館的夥計過來了,三人在新租的鋪子裡賣力地收拾打掃。 葉父把鋪子租給別人開小飯館,雖說有打擊報復嚴大福的意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