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沐浴在一片月光之中,圓潔晶瑩;一點靈識虛懸頭頂,下視著趺坐在床上的自己。如真似幻,悄恍迷離,猶如莊周夢蝶,不知究竟莊周是蝶,抑或蝶是莊周。
李隨風靈識回到體內,真氣從祖竅又回到下丹田之中,人也幽幽醒轉。他默想傳宗玉簡中的內容,才知道自己已經從後天之境步入了先天之境,真氣逐漸凝結,即將進入元化期。修真者從心動期開始就有真氣凝成丹氣了,一直到元化期將真氣完全凝結,並且碎丹結嬰,這就是道門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階段。
這也是李隨風運氣好,心動期的貪枷、情關、名利鎖全在不自覺中被他破解掉,要是在靜修中想悟到破解之訣,那是難上加難。道門三老的以入世之法,破解心動期的心魔確實有效,短短半個多月之內,便讓李隨風破解掉三大心魔,修為進了一大步。當然李隨風天性淡泊無為,加上道門三寶協助凝神定志,才能有這樣的結果。
此時李隨風因為開始步入先天之境,眼睛閉合之間,隱約可以見到金光閃現。
李隨風看了看時間,發現才凌晨四點多,於是穿上運動服,出去鍛鍊鍛鍊。
道門原本以靜修為主,但是到了六百多年前,有一位道門前輩,度劫飛昇,雖然元神順利透過天劫的考驗,但是由於肉身太弱,雖然度過九九八十一道天劫劫雷那毀滅性的打擊,但是肉身化為齏粉,只有元神保留了下來,使得飛昇功虧一簣,無法肉身飛昇。這位道門前輩無奈下只好轉修散仙,他修成散仙之後,足足花了三百多年時間,又有道門三寶之助,這才修成地仙。後來他要求所有門下弟子,要內外兼修,動靜兼顧,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順利透過天劫,白日飛昇。
李隨風在傳宗玉簡中也學到了許多道門外功,不過都沒有時間練習,加上到了大學之後,無法自由自在地練功,空有滿腹的外功知識,卻沒有正式練過。
真正的道門外功並不象武俠小說那樣,什麼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之類的武功,而是透過特定的動作,將人體調節到能和外界的宇宙磁場相互溝通,吸取天地靈氣進入體內,達到加強肉體的目的。這個和五禽戲有異曲同工之效,不過比五禽戲的效果強多了。道門外功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太極拳了,不過這太極拳只是為了提高門人的體質而設計的,屬於初級功法,只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道門修真者用的高階太極拳,又稱無極拳,吸收天地靈氣和強化肉體的效果是太極拳的百倍。
當然道門還有一些用於防身類似小說中的武功,不過因為在修真者的眼中,那種武功根本沒有用,隨便拿一種道術、法術,就能輕鬆地在對方施展武功之前將對方打倒,過了元嬰期之後,武功對元嬰期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是因為雖然武林高手,也是有內力、真氣,但是他們為了追求強大的肉體力量,他們都將內力應用在加強武功方面的威力,這就是武人所說的武道。
武道和仙道不同的地方是在順和逆,也就是指“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基本原理。仙道主張從逆的方向返本還原,在人體內模擬宇宙反演和人體反演過程,將性命還歸虛無,致力於超越生命有限性的目的。而武道指的是從順的方向,促進人體吸收外界能量為己用,使人體可以得到更大的力量。
不過在元嬰期以前,武道和仙道的差別不是很大,主要一個修身、一個修心而已。在修真界看來,武道的最高境界——任督二脈通,達到先天境界,其實只是修真的元化期階段而已,從修真的角度看,離天道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當然有些武林高手,在自己到達先天之境後,由武道轉向天道;那是因為這些人在修身的同時,也在修心,雖然路子不同,但是當他們元嬰練成之後,大多可以成功度過天劫;就算元神無法承受天劫打擊,往往因為這些人有極其強勁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