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在這個環境裡完全是兩個樣子,根本就不是一個人,甚至可能也是相反的。
這些東西我覺得都可以慢慢把它打理清楚的。其實第三段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外婆和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圍繞著外婆的歷史和花的未來去說的。花的未來是什麼,是生了一個孩子,如果你想要這個孩子的話。因為沒有這個孩子,花是沒有行為的,生孩子就是花的一個行為。那麼外婆的歷史和花的未來就形成了一個包容你整個影片包括外婆的故事、母親的故事和花自己的故事的構成。可能由於花的故事結構的準確,才會把你的電影真正變成一種帶有寓言性的電影。當人們很實地看一個電影的時候,不會產生寓言感,或者說不會產生升騰感。不管寓言也好,浪漫故事也好,超現實的東西也好,要透過花和外婆的關係產生一種升騰。基於前面兩個故事的意義到第三個故事的時候要有一個變化,就是觀感變化,而不應該再繼續是一個完整命運的關注。如果第三個故事還是一個完整命運關注的話,就變成三個人的故事的排列,就變成重複了,有差異但還是一種重複。
第三章 花(19)
如果花的問題解決了,片子的長度也解決了,撐死了兩個半小時。正好是一部上下集的電影。阿誠說過這個東西是三個電影,確實如此。花的部分一定要做大手術,那樣的話,通盤的結構和設想就全變了。
我覺得你倒著寫就太討巧了。從媽媽開始寫,以花的角度開始說外婆。一開始就是花和外婆的故事,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媽媽的故事,可能是從那張照片說起的。而且很怪,一老一小倆孤女,討論到那張照片的時候才知道媽媽是怎麼死的。然後她懂得外婆的時候,再從外婆的死,倒回到外婆的故事。肯定會很好看。要先說媽媽是很精彩的,然後再說到外婆。就是從花的角度去找回這兩個故事,找回這兩個事,而且你擔心的那些造型都變得太簡單太簡單了。順著過來難。第二個故事講完了以後,花和第一個故事的造型就完全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一定要跳開蘇童的小說,現在蘇童的小說捆得你太緊了。就是你對蘇童小說太喜歡了,你就覺得小說的結構特別適合你的感覺,適合你讓一個人去演的設想。文學的結構讀起來沒問題,可是實施的時候就會有問題了。我覺得要這樣寫的話,前面三十年代那部分段落感特別容易交代,包括和老王偷情。因為姥姥已經在這兒很長時間了,你已經知道姥姥了,包括姥姥那點騷情事。從與孟先生在一起那段到姥姥特別失落以後,剩下和老王偷情那些亂七八糟事到底要不要都不是什麼很了不得的。那種男人變得特別具體的閒筆,都可以考慮要不要。其實最主要就是孟和鄒傑,就這倆男人。這兩個男人一出來就讓人覺得是女人就想跟他們,願意跟他們,就夠了。這兩個男人挺棒的,那些牙醫、王先生都可以很虛(牙醫本來也沒有出現),都不用是很正面的。老王從被窩裡出來直接被打到外面去,就像一個群眾一樣,而且我都覺得沒有理髮師那段更乾淨,前面那段就特飽滿。到戰爭爆發以後,就是她在那等著這個人,等著他的信,然後她一封信一封信被退回來。花是一封信一封信被外婆扣起來藏著,其實這些都是矛盾。都可以不要小杜,其實小杜本來就沒幾筆。小杜就是一開始來了,跟花結了婚,然後花有了孩子他就走了。花不在乎說你愛走不走,然後他又回來了。我覺得小杜這人可有可無,這樣劇本會乾淨很多。
老王也可以去掉,其實這不是忍痛割愛。老王在小說裡是一個色彩,就是說她媽也不是省油的燈。老王就等於在家裡全偷,沾女的就偷。小說裡他就是一個色彩,但是在電影裡多出這麼一個人,其實人物沒發展,只能說明女人還是需要男人慰藉的,而和你原來說的女人想依靠一個男人不同。這等於是生理上的快感,生理上的宣洩,她不會跟老王結婚。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