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開國大帝的責任(第2/5頁)
章節報錯
其糟泊取其精華,就是在唐末宋初完成的。
影響中國後世深遠的宋明理學,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徹底吸納了佛門思想後,方才產生的。
這是中國文化在受到佛教文化劇烈衝擊之後,作為本源的中華文化,以儒學為具體表現形式,開始的一場文化再創新或者叫做復興的時代。
這是古典中國的一個重要分割線,這股文化大勢,自安史之亂後就開始湧動,到宋初三先生和北宋五子之後,方才趨於穩定。
張鉊痛苦的呻吟一聲,他抱住腦袋,儘量別讓自己去胡思亂想。
他只是一個喜歡玩刀劍弓弩的屌絲,只是一個喜歡搜尋歷史文化來裝嗶和恰飯的普通人啊!
為什麼要一頭撞上這個大變革的時代?
要是如同趙大、趙二一樣啥也不知道,心裡就沒這麼多負擔了。
可張鉊已經看見了這條脈絡,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
成則福澤千年,敗者貽害子孫。
裴遠欣慰又同情的看了皇帝一眼,對皇帝的失態,他一點也不意外。
欣慰是張鉊一點就透,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如此痛苦,正是一位胸懷天下君王該有的體會。
不如此痛苦,那麼最多也就不過是個朱全忠、李存勖那樣的君上,稱不上五百年一出的聖人。
同情,是因為當張鉊明白這些之後,就不會再如同把這些事都甩給裴遠,君臣相得嘛!自然要互相分擔。
而在張鉊頭痛的時候,裴遠忽然就覺得輕鬆了一些。
“聖人,臣能幫助聖人在朝廷、風俗方面,解決佛門的問題。
但是在五嶽山川、六家九流方面就需要再選一位有影響力的大臣輔助了。”
裴遠用的是輔助,這是表明改革佛門這件事,還是要以他為主的,皇帝如此厚待他,要是還想避重就輕,那就不是人臣所為了。
張鉊想了片刻,隨後緩緩搖了搖頭,中原自宋明之後愈加保守,風氣之變換,並不全是宋明理學的原因。
或者說,宋明儒學之所以變得保守,實際上是大環境趨於保守的情況下,被催生出來的。
而風氣愈發保守,就是因為北宋重文輕武,自己把自己的一條腿給打瘸了。
一個瘸子,還是個周圍圍了一圈爛人的有錢瘸子,能不保守嘛。
其實也只有保守一點,才好守住基本盤,北宋不是漢唐,以它的軍事實力,要是不保守一下,是無法立穩腳跟的。
“玉英覺得,誰可以為輔助你完成此事?”張鉊低聲問道。
他所說的‘此事’此時已經不但是改革佛門了,還有如何處理儒學復興之事,更是為以後的儒學發展,定下一個寬泛的大方向。
裴遠也很敏感,一下就從張鉊的話裡聽到了別的東西。
他有些吃驚的看著張鉊,不明白張鉊怎麼對儒士,好像有一股澹澹的牴觸,似乎是怕儒士們搞出什麼很可怕的事情一樣。
裴遠當然想不到幾十年後國家‘跛腳’後,儒士們對於武夫的反攻倒算有多麼的酷烈。
武夫以刀把子物理上絕人性命,文士則發動精神攻擊,在一切層面將武夫們徹底打入了深淵之中。
所以裴遠只是吃驚,並未想的很多,聽到張鉊問,立刻就回答道:“參知政事、吏部尚書馮道,肩負天下文望,可為輔助。
其餘如翰林學士、崇文院學士孫光憲,翰林學士、中書待詔元恆、王仁裕、鄧洵美、孟賓於等皆有文名。
臣還聽說,錢越邱光庭,孟蜀歐陽炯等人,也甚有才學。
若聖人能授權臣,將此等天下文士都召到神都洛陽,一面完成為大朝、朱梁、後朝修國史,南平、南楚、孟蜀修地方誌,以及完成天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