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咬牙一忍,他是想到了別的方面,遂有些苦澀的對張昭說道。

“大王,耶律德光可是一代英主,若是要讓契丹上下相信曹家與張昭並不和睦,勢必最少要做到半真半假。

某冒死稟告大王,曹家並不是人人甘心失去權柄,那些當年曾逼迫白衣天子退位的老人,也並不是人人都不擔心大王秋後算賬的。

若是某應了大王的教令,日後敦煌鬧出了事端,不好收場該怎麼辦?

咱們都是打折骨頭連著筋的親人啊!”

張昭知道曹延敬說的是誰,他的二叔,張昭的二表哥,曹議金的次子,歷史上第三代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元深。

若說在敦煌,誰對張昭最不滿,必然就是曹元深了。

曹元德都還要好一點,身體不行導致他認命了。

但曹元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還貪戀財物和權力,一直耿耿於懷。

張昭奪權之後,曹元德和曹元深一系,肯定是要被壓制的。

曹元深也不像曹元德那樣兒子眾多,可以出來做事彌補損失,特別曹延明還是張昭起家的心腹肱骨。

曹元深只有一個兒子,還身體不太好,人也老實,最心愛的女兒還被張昭嫁給了他看不起的陰鷂子。

是以他常年在敦煌口出怨懟之言,若不是張昭大度,早就死八百回了。

這張昭要曹延敬去契丹給曹元德討封,看不清形勢又早已不滿的曹元深,搞不好就要藉機弄出大事件來。

張昭讚賞了看了曹延敬一眼,反而更加欣賞他了。

若是曹延敬不管這二叔曹元深,按照張昭的命令來。

先可以立下忽悠契丹人的大功,然後再來個大義滅親檢舉曹元深,那還不是高官厚祿可勁來?

但他現在願意冒著風險來跟張昭分說這些,可見也還是個有情有義,能認清大局的人才。

想到這,張昭拉著曹延敬的手說道:“大郎但請放心,這裡都不是外人,某可以保證!

不管是誰,只要不鬧出濫殺無辜,引契丹兵馬入城的事情,某就只問首惡,不管其他。

就算是首惡,遷到涼州永壽宮圈禁也就是了。”

張昭還是留了個補丁,曹元深這樣的人,他是不會殺的,最多圈禁。

但是敦煌城在那些遺老如果幹出了出格的事,他也不妨藉機清理一二,免得他們總在敦煌,搞的烏煙瘴氣,教壞小朋友。

“如此!臣立刻準備,就與武達兒等人,一同前往契丹!”

聽到張昭保證不會把二叔曹元深怎麼樣,曹延敬立刻就咬牙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