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就是將一部分關中義從安置到涼州去,把涼州的肥沃土地一分為三。

最大一塊的,賞賜給已經跟隨他的關中義從及其家屬,小一些的,則從青塘高原和高山上,招募一部分各族百姓。

最後剩下的一小塊,張鉊準備再從關中遷移大約五萬人到河西。

作為張鉊最重要的大後方,河西隴右還是應該保持家有四五百畝地的大府兵制模式,做到中原有事能調兵入關中,安西有事,也能迅速支援。

至於張懷慶,張鉊還是準備把他調回東京開封府。

我張聖人其實不怕手下人權力慾望強,因為他這裡,多得是高官厚祿來安排人,但就怕手下已經沒了進取之心。

張懷慶就是這樣的,他已經失去了一切奮鬥的勇氣和決心,強行留在西京承天府,也沒有什麼益處。

只是裴遠讓裴遠獨任西京留守兼承天府尹,放權還是放的有點大了,現在的裴遠它還可以信任,但是日後呢?

而第二件事,就是李聖天西來的事情,按照曹六郎曹延祿的上報,李聖天早在七月份就已動身,除了留下李從德監國以外,曹元忻、李從煜等人都被他帶上了。

張鉊沒想到李聖天對於到一趟中原,執念這麼深,而且他也感覺,李聖天甚至有在中原常住的意思。

可是安西如今還萬萬不能缺了他,如何把舅父天子忽悠回于闐,再當幾年看守西大門的牛馬,這是個問題。

最後一個事情,那就是全方位的政治架構調整了,張鉊現在實行的,是一套大唐與五代制度的雜糅。

在中央層面,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加上樞密院並行的格局。

但執行一段時間後,張鉊就發現了大量的職權重疊不清和推諉扯皮等情況。

因為實際上三省制度在唐中期以後,就已經名存實亡。

樞密院的很多職權,以及後梁、後唐的朝堂架構,跟三省制是有重複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三省制這套職在輔佐皇帝的官職體系,最初設計的時候,把皇帝都想象成了唐太宗這種標準的。

但實際上,從古至今這麼多年,能有幾個皇帝像唐太宗一樣勤於政事、知道百姓疾苦,而又能虛懷納諫的?

特別是門下省,那一串串職責,皇帝但凡肚量小一點,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所以三省的職責,直唐太宗以後,逐漸就開始被更需要聽命於皇帝的各種使職給分奪了。

同時,三省制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官權力的高度集中,若是英明的君王,尚能駕馭,遇到幾個能力不那麼行的,只能是被耍的團團轉。

張鉊沒有唐太宗那份自信,唐太宗很有信心把接班人都培養成跟他一樣的賢君,張鉊則估計自己的後代,庸主應該是佔大多數。

當然,他也不想用唐朝那種養蠱式的繼承人培養辦法,所以三省制度必須要因時做出改變了。

張鉊的設想,是將跟皇帝關係最為緊密的中書省,徹底改成皇帝的秘書班子。

把中書令這個職位,改為虛職,用來追贈,恢復同中書平章事的官稱,作為丞相的加封。

中書省的實際長官為中書侍郎,主管進呈國家政務,宣佈詔令,將大臣的奏疏呈遞皇帝御覽,挑選,區分緊要與非緊要後,分別呈給皇帝。

設中書知制誥一人,作為皇帝最腹心的侍從隨時隨駕,掌管冊書、制書、詔書、敕書、誥命等事。

設中書舍人六名,分別對應立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及負責班薄、制敕、點檢等職責,其餘符寶、通進、進奏等司、院不變。

但是會把中書省原本用來糾正朝政缺失,用人不當,官員違法等職責的左右散騎常侍、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等官職合併到門下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