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鉊確實有過想法,想讓郭榮恢復柴姓,甚至考慮過是不是把郭榮也收為義子。

但最後考慮到郭榮的壽命,以及牽扯太廣,最後還是作罷。

只是張鉊沒有想到,他的一點小小想法,會在郭家引起如此大的波動。

當晚張鉊駐蹕貝州的時候,郭威就帶著郭榮在外面求見了。

郭威當然不會傻乎乎的來說,他是為了不讓郭榮改姓,也不會說他是為了取得張鉊信任來求官的。

郭威是打著為國舉薦人才的藉口來的。

張鉊也確實對郭威有些許的,嗯,也不能說忌憚,至少是在沒摸清郭威的路數之前,有點不敢用他。

因為這種人一旦用,那就是要大用,要身居高位的,不可能任命郭威為刺史這種官職,那樣就是侮辱了。

至於對於郭威的個人喜惡,張鉊是沒有的,甚至還很清楚郭威的能力。

在治國上,這個青少年時期有些無賴的郭雀兒,恰恰是很有能力的,甚至比起脾氣暴躁的郭榮,郭威在治國上還要更勝一籌。

所以張鉊只是暫時不想用郭威,但對他還是很客氣,聽到郭威求見,哪怕天色已晚,立刻就召見了他。

君臣幾人就在符家的宅院中,很是親熱的坐著議事。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君臣之間,禮數遠沒有後世以為的那麼大。

唐代以前動不動就跪拜,那是因為以前就是跪坐的,相應跪拜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並不具有特殊意義。

隋唐,或者說南北朝,在高腳凳流行以後,跪拜只見極少的場合出現。

甚至動不動就下跪,會被認為是與禮不合,是無禮,大臣在朝會上亂跪的話,是要挨罰的。

只有到了明朝,君臣之禮才開始刻意又繁瑣起來。到了清朝更是登峰造極,三跪九叩,跪著應事,才成了常態。

郭威坐在一張稍矮的錦凳上,郭榮則在他身後束手而立。

張鉊則是坐在一張寬大的胡床上,幾人閒聊了幾句,郭威笑著對張鉊說道。

“臣素有腳疾,最近更是行走不便,恐怕是很難再為大家效力了。

只是昔年跟隨臣的文武豪傑還有不少,是以臣想要向陛下舉薦這些英才,讓他們為陛下效爪牙之力。”

此時的科舉還不成型,舉薦是非常重要的求才渠道,郭威這樣的地位,也確實有向張鉊舉薦才能的權力。

張鉊聞言也大為開心,郭威他暫時還不想用,但是以郭威眼光收攬的英才,他還是很有興趣的。

“此乃為國之言,不知是何等英才,能得卿家的青眼?”

郭威就在凳子上拱了拱手,“昔年臣身邊的掌書記盧琰,出身官宦世家,性資明敏,議論宏深,素事足以尊主,庇民嘉謀足以經邦。臣請陛下用之。

大名人潘美潘仲詢,為臣之親隨,美姿容,熟讀兵法有韜略,為人忠勇有節義。聲名不顯是因為沒有施展的舞臺,若遇燕昭王,可為樂毅。

雲州人史彥超,勇悍驍捷,為人宏毅,能使士卒效死力,可為先鋒勐將。

臣的女婿幷州張永德,驍勇無匹又通詩書、天文與地理,待人謙和,可為方面將帥。”

張鉊眼睛一亮,郭威舉薦的這四個人中,有兩個是張鉊極為欣賞的,那就是盧琰和潘美。

盧琰學識淵博有宰相之才,無論是治理地方還是坐鎮中樞都是一代名臣。

潘美就更不用說了,絕對的名將,如果不是北宋的盤子太小,潘美在歷史上的名氣,當會更大。

更重要的是,這兩人可以說是歷史上後周群臣之中,唯一還有點良心的存在。

在歷史上,趙匡胤陳橋黃袍加身後,跟著趙匡胤造反的兵將和趙普等人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