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的清清楚楚的。

“存節兄果是紹明天子親侄,此等親近,恐怕其他文臣武將,可是求而不得啊!”李孝逢說話不得不小心翼翼一點。

因為他深知,得罪了紹明天子,大不了一怒之下把他趕回蜀中,上國天子還不至於針對他這小小的給事中,但面前的張烈明可不一定。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啊!

張烈明聽到了李孝逢話中的軟弱之意,忽然長嘆一聲。

“想當初,某與兄長相識與球場之上,何其想得,如今兄長卻滿是提防,難道你我之間就不能真做一回兄弟嗎?”

李孝逢強忍著要搖頭的衝動,緩緩的說道:“我與存節兄,各為其主。況且兄為上國貴胄,某何敢高攀?”

“那若是周蜀兩國再無彼此之分呢?”張烈明眼睛一眯,低聲說道。

李孝逢立刻變得無比嚴肅,“我大蜀沃野千里,百姓富足,文賢武勇,十萬鐵甲忠誠王事,更有山川地理之險,甕堡關塞之固,非是上國可圖。”

張烈明也輕輕哼了一聲,“蜀主若有十萬鐵甲,何來子午谷大敗?蜀中文臣能有諸葛武寧王之賢?令尊能比武寧王?”

李孝逢臉色什麼不自然,看著張烈明咄咄逼人的眼神,只能緩緩搖了搖頭。

“家父高潔,然實不如諸葛武寧王多矣。蜀中文臣,自然也沒有能堪比的。”

“武將之至勇者,能比關張?”張烈明繼續發問。

李孝逢還是隻能搖了搖頭,“關張二人,世之虎將,蜀中尚無能比擬者。”

李孝逢搖頭的時候,心裡也在苦笑,蜀中若此時有諸葛武寧王和關張等武將在,早就打進中原了。

“既無諸葛武寧王這樣的文臣,也無關張這樣的勇將,蜀中怎麼不可圖?

如今我大周聖天子在位,雄才大略遠勝魏武,得國之正堪比漢高祖斬白蛇起義,負天下人望,以河西隴右、安西北庭二十九州歸國,有再興華夏之志。

文有張、和、範、馮、趙皆是宰相之才,武有閻晉公,慕容白袍等歸國二十五忠,以及河北高、符、安,河中趙匡贊,陝州趙延進。

此皆是天下忠勇雙全的賢臣名將,如何圖不得蜀中?”

李孝逢啞口無言,只能低頭不語。

張烈明卻不放過他,“初見兄長,就知是學識淵博之人,怎能還不如某這淪於吐蕃的荒野之人明白道理追隨聖君,天下一統,救萬民於水火的道理呢?

如今距大朝喪亂已經百八十年,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戶口十不存一,殘暴無德之人你方唱罷我登場,正是撥亂反正之時。

我輩讀書人,生於此亂世,為何不提三尺之劍,秉捨生取義之心,開萬世之太平呢?”

張鉊是知道如何對付這些讀書人的,這套話,也是他教張烈明說的。

現在張周最大的優勢,就是佔據了中原上國的道德高地,可以隨意把其餘諸國指為割據分裂之人。

果然這一套話,迅速就戳中了李孝逢內心深處的弱點。

因為他自小學習的典籍,無一不不是在尊崇天下一統這個主題,所褒揚的忠臣義士,無一不是維護天下一統的大忠臣。

大一統這個概念,是所有讀書人心裡都越不過去的一道坎。

當然,李孝逢不可能現在就屈服,他很快調整了一下心態,緩緩說道。

“我父子入蜀已經幾十年,生養皆賴蜀地沃野,兩代君王也待遇甚厚,斷無變節之禮。”

張烈明模仿著張鉊的樣子,大氣豪邁的一揮手。

“兄長何出此言?弟豈是那種教唆人背棄主上的小人?我大周拿下蜀中,也不需要挑唆孟蜀君臣,只需要天兵壓境即可。

跟兄長說這些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