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宛如孫武復生,亦如留侯在世(第2/5頁)
章節報錯
覺閃過剛才趙廷隱的表情。
這老傢伙,若是此番讓他領兵前去退了周軍,回朝之後還不知道要如何給自己難堪呢。
好傢伙!周軍還沒真正開始勐攻,孟昶在心裡就以為勝券在握,覺得猜透了張鉊的一切部署。
這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的爽感,讓孟昶不自覺的認為他既然如此英明神武,退周軍似乎派誰去都可以了。
一看孟昶果然在猶豫,王昭遠眼睛都亮了,他直視孟昶,一副選我,選我,快選我的表情,差點就想當場毛遂自薦了。
王昭遠之所以這麼想上戰場,那是孟昶此人,還是有點趁著亂世逐鹿天下的慾望的,自然在平日裡就喜歡跟親近的王昭遠表達這種想法。
其常常嘆息,他孟聖人如此英明神武,奈何沒有諸葛武寧王這樣的大才來輔左他。
要是他麾下有個武侯這樣的大才,哪用七出祁山,出一次就搞定了。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孟昶經常這麼表達,就讓讀書大多不求甚解的王昭遠,就對做一個諸葛武侯這樣的臣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當然也是因為王昭遠還有那麼小小的一點逼數,很明顯以他的肉體條件,關雲長、趙子龍那樣過五關斬六將,七進七出的勐將肯定是做不了的。
但想來諸葛武侯是個讀書人,可能就跟他差不多。
王昭遠看了看自己這一襲白衣,手指蔥白如玉,高鼻樑大眼睛,走起路來飄飄若仙,諸葛武侯,一定就是這副樣子,這樣才能有談笑退百萬兵的氣質嘛。
不過孟昶還是知道深淺的,他不懷疑王昭遠的能力,相反因為經常在一起談天論地,孟昶恰恰覺得王昭遠是大才。
但是他知道王昭遠沒有上過戰場,不宜直接就委派這樣的重任。
於是孟昶把視線投向了老將石頵,既然趙廷隱他不想派,那也只有石頵比較合適了。
不過石頵也是老臣的代表,於是孟昶想了想,決定要啟用一點新人。
“抽調奉聖、義勝、定遠三軍一萬人,殿值四番一萬五千人,瀘、榮、戎三州蠻兵五千等,增援山南道。”
奉聖、義勝、定遠三軍是孟知祥時期設立的禁軍六軍之三。
瀘、榮、戎三州則是後世的瀘州、宜賓、自貢,除了戎州自貢有鹽還算繁榮以外,其餘兩地在此時都還有點偏僻。
三州的共同特點,就是居住著大量的善戰的少數民族,歷來盤踞蜀地的割據政權,都喜歡徵召他們當兵,孟蜀自然也不例外。
而殿值四番,則是孟昶時期設立的禁軍,從將門之子和死王事者的孤兒中挑選。
四番分別由孟蜀重臣李仁罕的兒子李繼宏、趙季良的兒子趙元振、張業的兒子張繼昭、侯弘實的兒子侯令欽、趙廷隱的兒子趙崇韜先後統領。
不過到了現在,李仁罕和張業已經被孟昶給幹掉了,李繼宏和張繼昭當然也已經被殺。趙元振則外出掌握藩鎮。
於是,此時的孟蜀殿值四番其中兩番掌握在侯令欽、趙崇韜手中,剩下的兩番表面上看是孟昶親自統帥,但實際上是由王昭遠代替孟昶在控制。
而形同禁軍統帥的判六軍諸衛事早就被孟昶取消,義勝、定遠這樣的禁軍軍權早就被收回。可以說在某些程度上,孟昶和張鉊還是挺相似的。
只不過,張鉊有做好決心的勇氣以及相應的能力,孟昶則在這三樣上,都準備的不是很充分。
加上出身高貴,從始至終也沒有下到最基層去看一看,導致孟昶搞政治鬥爭還行,但真到了事無鉅細拼微操的時候,孟昶就離張鉊大約差了一個郭榮,壓根不在一個檔次。
當然,也只是低很多而已,不是什麼都沒有。馬希廣、劉承佑那樣的傻蛋,才是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