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天命的新花樣(第2/3頁)
章節報錯
就跟一模一樣沒什麼區別了。
普通人可想不到張昭能做出這種事情,他們只會以為,一切都是天意。
什麼大楚興陳勝王,斬白蛇之類的,太低端了。
我張天王連李世民的樣子都敢改,佛教和道家的神仙他都敢當。
這縝密的邏輯加上不要臉的勁,不愧是後世經過歪嘴龍王、戰神歸來、神級贅婿洗禮的集大成裝嗶者。
明德門外,晉昌軍兵將們分列兩邊,他們沒有披甲,盡數穿著黑衣,手中也沒有持長兵刃,腰間只有橫刀等武器。
晉昌軍原本有兵額一萬三千人,其中精銳的牙兵差不多有六千餘人,是關中第一大節鎮。
不過晉遼大戰開始後,晉昌軍抽調了七千餘人被安審琦帶往了河南。
加上安彥威到任後,由於錢糧緊張,裁汰了一部分,整個晉昌軍現在已經只有四千餘人。
而這四千餘人中,還要分駐咸陽、乾縣、武功、藍田等地,留在長安的兩千五百人,幾乎是全數到場了。
這是必然的,畢竟晉昌軍是長安城唯一存在的成建制武力,他們不都出來,張昭可不敢進城去。
當然看到晉昌軍和安守節這麼識趣,張昭也是極為滿意。
他們很識趣嘛!識趣的人總是有獎賞的,於是張昭把手一招,示意安守節到面前。
“還請留後甄選三百勇士,與我大涼鐵騎一同入城吧!”
安守節一聽,喜不自勝,張昭以留後稱呼他,那麼入城之後,定然會有一個不低於留後的官職在等待著他。
選三百人一同入城,那表示張天王已經把晉昌軍當成自己人了。
黃土墊道,焚香導引,長安城的居民在朱雀大街兩邊,圍的人山人海。
他們手裡舉著裝滿了食物的簸籮或者裝滿了漿水的陶壺,等大軍一入明德門,就歡聲四起。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嘛!這點安守節以及李壽齡等人,還是能安排到位的,甚至他們還安排了德高望重的耆老,在門口哭拜這種戲碼。
張昭身披赭黃袍,騎著一匹雪白的折耳馬在隊中正中。
在他前面,是身穿金甲手持銀刀的引路銀刀官,身邊是涼國的文物重臣,除了留守的舅父宋善通和泛全以外,幾乎所有人都來了。
張昭的身後,最先出現的是步兵方陣,身著紅、白、青三色布面甲的步兵,以憾山都為首。
作為極少數還在保持陌刀戰法的張昭親衛,憾山都手持陌刀,腰間懸著胡虜,背上長梢弓極為顯眼。
憾山都的後面,是各鎮精選的步軍精銳,他們也身穿布面鐵甲。
現在涼國之中,除開少部分軍隊以外,身著布面鐵甲的,都是最精銳的部分。
估計再有個五年八年,鐵扎甲都會僅限於小範圍裝備了。
步兵之後,就是騎兵,第一個出現的,乃是涼國的八百騎具裝甲騎。
這些甲騎就是全部身穿扎甲的,戰馬的馬甲,也是以扎甲為主。
這是因為經過實戰不斷檢驗後,張昭發現沒有必要為具裝甲騎減重。
因為對於具裝甲騎來說,甲胃的重量是負擔,但同時也很有利於衝陣。
更重要的是,具裝甲騎在涼軍,往往是作為決定性力量出現的。
一般到了最後擊潰敵人的關鍵時刻,他們才會上,反正衝不了幾次,乾脆就不減重了。
而傳統具裝甲騎貼近步兵方陣,硬生生用裝備碾壓步兵,擠垮步兵的戰法,已經完全被放棄了。
本來這種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戰法到了此刻,就已經相對落後。
至於具裝甲騎作為騎戰主力,甚至可以下馬做重甲兵使用的功能,現在已經被稱為驍騎兵的半具裝重甲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