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請天王即皇帝位,好名正言順的興兵討賊。”

李壽齡這麼一說,張昭身邊的涼國文武那是眼前一亮。

即皇帝位好啊!天王成了皇帝,可不就要大封群臣了,要知道張昭雖然建了涼國卻沒封爵,大傢伙都惦記著呢。

張昭一看,趕緊出來雙手飛擺,阻止了眾人的將要開始的勸進。

這可不是時候,前一秒還忠義歸國,後邊就自己做起了天子,也太急切了些,臉還要不要了?

這樣一來,才說過的驅逐北虜者為天子,不就成笑話了嘛。

張希崇也覺得現在稱帝太兒戲了,他想了一下對張昭說道。

“如今天下無主,天王既然歸於大朝,又受關中、朔方、隴右、安西之民擁戴,不如稱大朝涼王,循昔年太宗文皇帝故事,開天策府,舉義討賊。”

這下輪到趙瑩不同意了,“天王率三百萬生民歸國,此等大功,自然還要晉一級王爵。

涼之王號,非古國,不足以彰天王之威,臣聽聞天王乃是南陽張氏子孫,南陽古屬楚國,不如進位為楚王。”

“不能進位楚王!”範質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一般。

“現今已有馬希範割據武安軍稱楚王,天王家世移居敦煌數百年,用楚也不合適。

某看天王有意撥亂反正,一改武人以下克上,殘忍嗜殺風氣之願,不如進位周王,彰顯我王復周禮,以禮定天下之意。”

“不妥!兩週已傳國八百年,我王有掃清六合之志,怎能再用前朝年號?”

閻晉雖然是武人,但對這種事還是很敏感的,當即就表示不可。

他這麼一說,那麼秦這個國號勢必也不能再用了。

眾人頓時犯了難,郭天策卻眼前一亮,作為張天王肚子裡的蛔蟲,他瞬間就想到了一個最合適的國號。

“天王,河西曆來,以涼州為尊,涼州古稱雍涼,雍國是自商湯時期就存在的古國,張氏出自姬姓,雍國也出自姬姓,實乃同宗,不如天王以雍為號。”

咦!眾人一聽,都覺得雍字最好,紛紛贊同。

國號一定,接下來就是政體了,在此之前,張昭的涼國整體,實際上是他胡亂按照後世大明的模式來搞的。

也不是說大明這套整體不行,反而是太先進了。

因為明朝的體制,那是經過識字水平大幅度發展後的結果。

大明時期天下間讀書人佔比雖不高,人數可不少,隨便都能拉出一大堆有知識的官員。

但現在可不行,活字印刷都還沒出現呢,讀書仍然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壓根就沒有成熟的選拔機制和這麼多的人來勝任職位。

是以後面涼國的行政方面,幾乎成了承包制。

左相和右相相當於是各自承包了一部分政務,除開張昭親自抓的馬政和工部天工院以外,都是這種分包模式。

所以,張昭也只能按照此時的習慣,恢復大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書承旨,門下封駁,尚書負責執行。

前兩者相當於明朝的司禮監,後者就是明朝的大學士體系。

而且按照此時慣例,張昭也設立了樞密院。

將郭天策的瓊明院直接改成樞密院就行了,樞密院掌握軍國機務,是控制軍隊的直接部門,這樣更方便張昭掌控。

於是,政體就從張昭搞分包的左右二相,變成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和樞密使四相了。

不對!遠不止四相,因為中書令可以有兩人,門下侍中也能有兩人,樞密副使更可以有無限個,完全看張昭意願。

靈活的宰相數目,更利於君王掌控局面。

至於其餘六部、五監院,都按照唐代規制而來,太僕寺、太常寺、大理寺等,也是一切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