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的裝備和馬槊先剝掉敵軍‘外殼’,等到敵軍快崩潰後再勐衝,一波帶走。

從南北朝到隋唐,都是這麼衝鋒的,這樣的戰法效果是很好的,往往數百具裝甲騎,就能擊潰數千步兵。

但這種戰法,有個巨大的限制條件,那就是他們對於甲胃和戰馬,都要要求最好。

同時對於騎士的要求更高,得是李唐起家的關隴貴族那種武勳世家,才能培養出這樣的騎兵。

但是河西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傳承了,慕容信長和李存惠這種不是普遍情況,而是特例。

所以張昭在考慮,是不是要用一種更便宜不需要苦練八年、十年槊法的重騎兵完成替代。

他身邊親自帶領的這三百騎,就是張昭的試驗品。

他們沒有裝備馬槊,而是裝備了易折斷的超長長矛,一般有接近兩丈。

作戰的方式,是在靠近的時候用小型角弓弩,攢射步兵密集方陣的某一點。

然後用夾槍衝鋒的方式衝擊這個缺口,手中長矛折斷後,還可以將剩餘的槍桿掉頭使用。

因為搶尾處還有一截刃尖,可以投擲出去,也可以捅刺,此後再用馬刀戰鬥。

同時這些騎兵還會裝備硬弓,在衝不開步兵方陣的時候,能下馬當做重甲弓箭手用。

雖然作戰方法依然複雜,但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從小培養。

因為這套打法,更仰仗整體的配合和熟練度,而不是個人武藝。

六千輕重騎兵,先是開始小跑,三百步內才慢慢開始加速,一百步內則勐然加速。

張昭數年時間精心培養的折耳馬,在這一刻顯示出了絕佳的戰力。

它們駝著一百多兩百斤,還能飈出離弦之箭般的氣勢。

六十步了!

隨著張昭高高舉起了手中的馬槍,他身邊的兩個有承節郎階官的精銳騎兵,也舉起了手中的紅色三角小旗。

這是在給所有騎兵的標示佇列,讓他們以此為中心靠近。

張昭實驗的新式騎兵,採用的是橫隊衝鋒模式,六百人排成橫十列三的衝鋒模式。

一次衝擊是三十人,分十個大沖擊橫陣,二十個小橫陣。

在飛速衝擊之前,他們是分開來的,但到了二十步內,在兩面紅色小三角旗的命令下,他們會在極快的時間彙集起來。

然後緊緊的擠在一起,完全按照訓練中的要求,馬鐙挨著馬鐙,騎兵腿挨著騎兵腿的模式。

兩側外面的也都是最少有承信郎階官的軍官,他們是用來控制隊形的,把最中間戰鬥力稍弱計程車兵擠在中間。

這六百人擠成了彷佛一個整體,甚至某些隊伍中間的騎兵,已經疼得臉色蒼白麵容扭曲了起來。

這純粹就是被擠得,以往甚至發生過在訓練中,位於中間的騎手,被直接擠暈過去的事情

而在對面,高昌回鶻的騎兵終於出動了,不過要雜亂許多。

他們的訓練強度,不足以讓騎手和馬匹排出更加緊密的陣型,和涼國騎兵比起來,完全就是一片散沙。

冷汗和恐懼浮現在了頡利毗加的臉上,今天的這一切,都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千萬不要以為重甲騎兵的馬匹跑不快,恰恰相反,重甲騎兵的戰馬,瞬間加速是非常快的。

這些馬兒幾乎都是些馬中博爾特,比耐力不行,比爆發力絕對是所有騎兵坐騎中最快!

二十步,幾乎在一瞬間就到了!

張昭已經能看見,對面騎兵那驚慌的眼神了。

就在他方放平長槍的一瞬間,原本還保持著一定陣型,哪怕是一窩蜂但也能保持向前的高昌回鶻騎兵,突然轟的一下就潰散了。

無數的馬兒噦噦叫著往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