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田,先只給一半,然後讓他們將自己的耕種技藝教授出去。

後續哪一個地區的農戶學的達標了,再將另一半田給農學博士。至於百姓們,則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均田。

最後一招,則是張昭將軍隊中年齡偏大、肢體殘疾、受重傷一次,輕傷三次等士兵就地安排,他們享受均田加土地金加賜田的三倍田土。

還會按照在軍中的官職和功勳,大者為巡檢,掌管一鄉、小者為里正,掌管一里。

這樣在地方,形成農學博士教授農業技術,組織耕種技術分享,協調耕牛等重要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

退役士兵組成的巡檢和里正則負責鄉里的治安、納稅等基層架構。

當然,張昭的這個試點,到底會不會成功?恐怕還要兩三年甚至更久才會得到驗證。

但他有時間等下去,而且分田又不是分張昭的,都是搶來的,一點也不心疼。

說不得這幾年中,楚州等地還會因為這些新政策發生動亂,那也是實驗的一部分不是。

五月中旬,揚州戰報送到了張昭的桉頭上,楚州城瞬間就歡騰了起來。

加上上次在孟渚澤的大敗,南唐光是禁軍的折損就高達四萬,戰力高一點的州縣兵和節鎮牙兵也損失了兩三萬。

整個南唐的精銳,起碼被報銷了六成,以南唐現在的態勢,幾乎是處於滅亡的邊緣了。

那麼到底是保留一個苟延殘喘的南唐?還是徹底擊滅讓整個江南都陷入混亂之中,就需要張昭做決斷了。

白從信和慕容信長聯袂上書,也就是請張昭去定奪這件事。

五月底,高懷德掃蕩了邗溝兩岸所有的南唐勢力,興化、鹽城等地要麼棄城而逃,要麼獻城而降。

周軍在江北,表面上算是站穩了腳跟。

於是張昭留馮暉率軍一萬鎮守楚州,自率一萬步騎加上高懷德帶回來的三千精騎,浩浩蕩蕩的沿著邗溝,往揚州而去,去決定李璟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