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土地,一直都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

呃!不對!北南二宋,算個毛的大一統王朝啊!

張聖人摸了摸腦袋,他就總覺得宋朝有些不對勁,但總也說不出來哪不對勁,原來問題出在這裡。

宋朝在立國這個根基,就完全是瘸的。

這趙大承接五代亂局,自己就是靠兵變上位,而且他兵變的物件郭榮,那是他恩人中的恩人啊!

郭榮對趙大恩比天高,義比海深,以至於連範質這樣的慫包,都敢悲憤的質問趙匡胤。

‘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在範質看來,郭榮一去,哪怕李重進和張永德都有理由反,唯獨他趙匡胤,深受厚恩,絕對不該如此。

這趙大就已經歪到這個地步了,趙二就更離譜了。

不提燭光斧影這個不能確定的事,就是那金貴之盟,問題就大的很。

他還北伐收復幽雲,卻被打的丟下軍隊驢車漂移。

說是中原之主,一沒有幽雲,二沒有河朔,三沒有河西,四沒有安西,五沒有交趾,六沒有遼西,把中原上國的正統、法理敗的一乾二淨。

那這樣的開國二主,又要怎樣不落入五代的怪圈呢?

靠的就是收買,北宋進行的統一戰爭,由於對手太爛,實際上並未發生多麼激烈的征戰,被打沒的只是各地割據之主,本地的土豪,並未受損。

於是趙大、趙二將政權分享給了這些地方大族,引導他們棄武轉文,用不抑制兼來保證他們的利益。

北宋是將全國的基層架構,從擁有武力的土豪,變成佔據大量田地的學閥。

用放棄基層動員的能力和超過財政收入八成的軍費支出,來收買了一個太平皇位。

呵呵!軍費支出佔財政的七八成,結果把士兵當廢物養,哦不!或許該叫把廢物當士兵養,果然是沙凋軍事帝國。

這是一條邪路!

張聖人立刻下定了決心,宋朝的這一條路,他不能走。

張昭寧願走漢代那種鄉野間滿是豪強,但武德充沛的老路子。也不走宋朝這自廢武功,國內國外大撒幣的邪路。

既然決定了老路也可以試探一下,那麼手握大義,麾下自有精兵的張聖人,立刻開始了他的均田地之策。

不過均田也不是那麼好搞的,因為並不是把土地平均分配了,就叫均田。

要知道此時經歷安史以來兩百年的戰亂,很多田地都荒蕪了,失去農夫打理的荒地,是不能馬上產生價值的,均荒地,沒有任何意義。

唯一的有利條件呢,就是方今天下,中原幾經戰亂,地多人少,田地是不缺的。

既然均荒地沒有價值,那麼張昭就準備將土地和軍功掛鉤,具體做法就是把軍中該給士兵的賞賜、軍餉甚至官位摺合成土地金。

先讓政府花錢僱人將拋荒的土地拾掇好,然後讓士兵用土地金購買這些復墾的地。

還可以便宜大量的賣,把跟張昭打天下計程車兵,變成國家的中堅力量自耕農。

而在孟蜀、南唐、南平這種政治平穩,人口眾多但土地兼併又很嚴重的地方,則將各王室、貪官、豪強等強佔、鯨吞的百姓土地還回去,直接分了他們的土地。

這樣既能製造大量忠於新朝的百姓,又能把他們霸佔的資源推到市場上盤活經濟。

說幹就幹,張昭現在楚州、海州和漣水試點。

此三地中,張昭將被南唐朝廷霸佔為軍田的百萬畝熟田拿出了一半,再將南唐王室、各貪官汙吏和豪強霸佔的土地,拿出來了百萬畝。

隨後在這三州之地,他準備直接開農科科舉,最少要錄取上百農學博士,再將農學博士分散到各地,先均田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