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村之戰再來一次。

但這次,契丹兵馬不到晉軍自己崩潰,就絕不會上去強攻。

他們可以先掃蕩外圍,再深溝高壘圍困,拖垮了晉軍的後勤,等待晉軍崩潰,再輕鬆拿下。

“陛下,臣也有族人在南朝,也願寫信告知希望南歸。

瀛州境內有滹沱水,若是晉軍至此渡河,只要我精騎繞後,拆毀河面橋樑,就可將晉軍困於河北岸。”

看見趙延壽都要被獎賞為南朝天子了,劉延祚這無恥之徒,也趕緊出來獻計。

他是瀛州(河間)刺史,正好可以把晉軍引到瀛州滹沱河北岸去。

耶律德光聞言大笑,心中陰霾盡去,“二位愛卿速速依計行事,若能滅了晉國大軍,就是中原天子之位,某也捨得。”

就在趙延壽獻毒計要引後晉大軍北上的時候,整個晉國的河南、河北之地,正陷入了極大的災荒之中。

特別是河北,兩年內兩次大戰都在河北,從最北邊的定州到最南邊的相州和魏州,幾乎都被蹂躪了一遍。

而在兩場戰事暫停的這個間歇之中,水、旱、蝗三災以及後晉朝廷的人禍,又在河北之地上先後肆虐。

到了這春荒最嚴重的三四月,河北之地千里無雞鳴,萬里白骨鋪地。

往往出城之後幾十裡還看不見一個村落,至少有三十幾萬人流離失所。

每個稍有規模的城鎮之外,都聚集了大量餓的只能躺在地上等死的饑民。

而此時的晉廷,也調不出來糧食救災。

石重貴的私人糧倉中,倒是還有一些,但他不願意動,也不敢動。

一是他還要和馮氏花天酒地,二是石重貴心裡很清楚,在這個時代,災民鬧不出什麼大事,只要武人不亂就行。

他私庫中的糧食,就是為了緊急時刻安撫軍心用的。

不過,河北大飢如此嚴重,也不能沒有動作,於是石重貴派出殿中監王欽祚,到饑民最多的鎮州賑災。

本意石重貴是想做做樣子,但沒想到這王欽祚不但是個幹事的,還是個不畏強權的。

此前杜重威在鎮州搜刮的糧食,還有十幾萬石在鎮州沒運走。

王欽祚到了鎮州以後,竟然直接讓人開啟了杜重威的糧倉賑濟災民。

杜重威的管家去阻攔,王欽祚則讓人拿出一萬匹絹布,聲稱是朝廷買下了杜重威的糧食賑災。

可是這個價,那是豐年的價格啊!

這種大災之年,糧食根本是有市無價,這一下,可把杜重威快給氣瘋了。

我杜瘟侯,你對他怎麼都行,但要是動了他的錢財,那比要他命都狠。

加上在爭奪鄴都留守官職的時候,輸給了張從恩,更加讓杜重威憤怒。

他當即找到石重貴,怒火萬丈的訴苦,“我非叛逆,安得籍沒耶?某退契丹兵馬,功勞絕大,還不能存十萬石粟米乎?”

在杜重威看來,他是有功之臣,怎麼還能被形同抄家呢?

更可怕的是,石重貴竟然覺得是杜重威有理,於是決定避而不見,當縮頭烏龜。

這樣一來,杜重威更加感覺自己有理,日日在東京吵鬧。

正好此時,李守貞也滿腹牢騷的回來了。

本來李守貞在陽城白團衛村大戰的時候,立下了大功,石重貴答應封他為河中節度使。

之所以是河中節度使,除了這裡富庶以外,還因為原本的河中節度使侯益,一直在生病,看起來很快就可以騰出位置了。

可是等李守貞戰勝歸來,侯益的病,奇蹟般的好了。

此君生於885年,也是代北武勳中的老人,而且他還是在興教門上最後跟隨李存勖的興教門十三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