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功名但從馬上取(第2/3頁)
章節報錯
張昭從來沒把定難軍李家當做一個軟柿子,雖然他們還完全不能和歷史上的西夏比。
但經過後唐朝廷的折騰,定難軍的實力,主要是党項部眾的向心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對於剛剛擁有河西隴右的張昭來說,不是一個好對付的對手。
。。。。
清晨的馬城河顯得有些安靜,一些早起的水鳥,不時從河面掠過,偶爾抓起一條小魚,在平靜的河面蕩起一圈圈漣漪。
正當更多的水鳥準備開始抓魚的時候,河邊傳來了嘈雜的馬蹄聲。
不一會,兩個背插紅色三角旗,身穿青黑色勁裝的傳令兵,就驅馬從最淺處,渡過了馬城河,把眾多的水鳥嚇得四散飛跑。
馬城河的左岸,是個不大不小的村莊,這個村子是去年才建好的,當中大部分人,都是從涼州南邊的六穀部中遷移過來的。
他們在官府的幫助下,修建了擁有一米多高夯土牆的房屋,馬城河水也被數條修建好的水渠給引了出來。
村子四野,滿是金黃色馬上就要收割的春小麥和粟米,一片祥和富足的景象。
村頭,一個穿著白色麻布短衣的老者正在喝粥,他一看見背插紅旗的傳令兵來了,立刻就從腰間取下了一直隨著帶著的小銅鑼,然後翻身上馬,邊跑邊開始敲。
“大王點兵咯!各家各戶的鎮軍,立刻到村頭集合,團結弓手和義從驍騎也趕緊來喲!”
隨著銅鑼的哐哐聲,還有老者的吼叫,這個三四十戶人聚居的村落,頓時就喧鬧了起來。
不斷有背弓持槍的男人,如同蜜蜂般從矮小的房子裡跑了出來。
“入你孃的!還不趕緊著甲,三通鼓不到,傳令官打斷你的腿!”
村子正中一戶人家中,已經基本穿好了扎甲的中年漢子,對著一個還在急忙套上皮甲的年輕人就是一通怒罵。
中年漢子的老妻趕忙跑上去幫助兒子著甲,按軍律,鎮軍就算回鄉,只要在家中,聽到三通鼓(銅鑼)不能著甲集合的,一律十軍棍。
村東頭,幾個巨大的石磨旁,五個鎮軍和二十來個團結弓手以及七個騎著馬的義從驍騎,都在三通鼓中趕到了。
按照此時歸義軍的制度,五個鎮軍加上憾山都,除了按規矩輪流番衛涼州以及駐紮在各州城中的以外,都實行一留二去制度。
即一個營一千人中,只有一個都常住軍營訓練,其餘兩個都放假歸鄉,由鄉老督促訓練,一個月一個輪轉。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河西隴右總共就兩百來萬人,要控制整整十八個州加上新設的仲州一共十九個州。
平日裡能保證一萬人左右的常備軍,就比較吃力了,剩餘的一萬多人,必須放回去,用這種輪流放假的辦法保證戰鬥力。
而團結弓手和義從驍騎,就是基層的民兵,他們平日也要旬日一小操,一月一大操,農閒時候,還要以縣為單位組織聯合操演。
至於為什麼有的是弓手?有的是騎兵?這不是按照民族來劃分的,而是馬兒在此時,也是一個家庭非常重要的財產。
有馬的才能是騎兵,窮的家裡沒有馬的,就只能變成團結弓手。
章家大郎一出現,村頭的團結弓手和義從驍騎就趕緊給他讓開了一條路。
無他,因為章家大郎不但是鎮軍,還是鎮軍中有鐵扎甲的火副。
在歸義軍中,棉甲基本上是屬於公中的,只有少數,比如慶州党項李延禮這樣的人物和大功臣,才能偶爾得到棉甲的賞賜。
其餘都是集結完畢要上戰場了,才會分發下來。
扎甲由於調節大小比較麻煩,所以賜下去,或者讓士兵以戰功換取的還是有一些。
畢竟各人身材有差別,並不是你領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