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站:重慶南路205弄(萬宜坊)53\/54號—鄒韜奮舊居和紀念館

淡水路東面是馬當路,而西面是重慶南路,其實就是橫穿上海的南北高架所在的道路。

越過復興中路,沒幾步路就到了重慶南路205弄,萬宜坊。看來上海對鄒韜奮是高度重視的。萬宜坊上方就大字刻著“韜奮紀念館”。進去後,筆直走,不遠的左側,53號是韜奮紀念館,旁邊的54號是鄒韜奮舊居。鄒韜奮1930年到1936年住在這裡。

舊居應是民居,只能在外面看看。我走進紀念館,發現裡面散開著站了十來個年輕人。有人對我說,不好意思,現在志願者正在演練解說,希望不影響您參觀。

我是透過了解魯迅而知道鄒韜奮的。他雖然有不少著述,但真正著名的幾乎沒有,從嚴格意義上說他不能算一名作家,而更是一名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版過不少刊物,比如《生活週刊》、《大眾生活》、《全民抗戰》,參與建立過一些出版社,比如三聯書店。因此,他與魯迅等許多左翼作家有密切的關係,並起到文學伯樂的作用。

當然,要了解中國近代文學,卻是繞不開他的。建有紀念館,在上海,也只有魯迅和夏衍有這樣的殊榮,連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沒能夠。

第十四站:重慶南路205弄(萬宜坊)60號—丁玲舊居

本來丁玲並不值得用三站去描述。只是這一站來得太巧。因為,到了鄒韜奮舊居,就等於到了丁玲的另一箇舊居。同一個弄堂裡,鄒韜奮住在54號,丁玲住在60號,多走幾步就到了。從丁玲舊居往弄堂口的方向看去,兩輛汽車之後就是鄒韜奮出沒的地方了。

更巧的是,鄒韜奮和丁玲都是1930年搬到這個萬宜坊來的。

丁玲家的門虛掩著,我便拉開門走了進去。房間很小,裡面有幾位年輕人坐在幾張寫字檯邊。這裡顯然被一個小公司租用著。我問他們,丁玲住在幾樓?他們茫然地看著我。我又問,你們知道這裡是丁玲舊居嗎?兩個女孩子之一答曰:丁玲?然後我便走了出來。我想,或許他們都沒有聽過丁玲的名字?

這裡是丁玲的傷心地。1930年,丁玲和胡也頻搬到這裡。1931年初,胡也頻和左聯其他一些作家和一批共產黨人一起被捕。丁玲拼了命地想辦法。她找到蔡元培,又竭力去找民國元老。最後蔡元培告訴她,他聯絡上人了,只是還沒有迴音。他說這話的這時候並不知道,包括胡也頻在內的左聯五人已經在上海龍華成了左聯五烈士了。

丁玲離開上海,又回到上海。1933年搬到了虹口近市中心的崑山花園路。

第十五站:思南路—豪華名人林蔭道

沿復興中路穿過重慶南路,就進入了右面是復興公園,左面是由諸多別墅改建而成的著名的“思南公館“休閒區的美麗環境。再往前走不遠,下一條馬路叫思南路。

有人把思南路稱為上海最美的馬路。這話並不過分。這裡大樹遮陰,兩邊是形態各異的大型老別墅。真的是美。當然,從這裡往西,一直到徐家彙,綿延好幾公里,這樣的馬路很多。只是在許多這樣美麗的別墅林蔭道里,它還是很突出的。

正因為此,許多名人都來這裡佔個一席之地。多倫路除了白公館等個別建築,總體上是條平民街。而思南路就是個豪華版的多倫路。

有一塊牌子羅列了這條路上及其周圍的名人舊居,這些名人包括孫中山、周恩來、張學良、衛立煌、楊虎城、梅蘭芳、何香凝、馮玉祥、柳亞子。

牌子上也有幾位文學大家的名字:徐志摩、錢鍾書、郭沫若、傅雷。但仔細看一下,其實這些文學名人並非直接住在這條豪華的林蔭道上,而是都分佈在它兩邊的其它馬路上。其實他們在這一帶倒是住得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