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百年中國現代詩歌漫談(5)(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種形態:可誦化
古典詩詞講究吟誦,現代詩歌則動輒可以朗誦。這裡說的“可誦”指的是後者,跟吟誦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古典詩詞當然也有唱的,比如早期的樂府,後來的詞和曲,都有調子,可以唱出來。但最晚從唐代開始,隨著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定格,平仄的嚴格規定,吟誦成了主流,導致後來的詞曲也引入了平仄學。平仄就是給吟誦用的,所謂抑揚頓挫,靠的就是平仄。
古典詩詞相對於現代詩歌的一大優勢是,古典詩詞記得住,而現代詩歌很少有記得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典詩詞可吟誦,可朗朗上口,此其一;古典詩詞字數韻律平仄對仗有規矩可循,此其二;中國古代有背書背詩的學習傳統方式,背得不對會挨先生的戒尺,此其三;有些人做出了詩詞的選集,比如《唐詩三百首》,讓普通學習者知道應該重點背誦哪些詩詞,此其四。
現代詩歌拋棄了古典詩歌這些優秀品質,詩篇和詩句長短不一,有許多還不押韻,沒有平仄那種特定的起伏,變得難以背誦了。再說,也沒有人說,哪些現代詩歌是必須背誦的。
但是,朗誦應運而生了。朗誦的本質要求朗誦者把思維浸入到詩歌裡去,隨著詩歌情緒的起伏而自然起伏著脫出口來。
古典詩歌就不能朗誦嗎?當然也可以,但其規整性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朗誦者的發揮。也可以隨著詩情而起伏,但總是不象現代詩那麼自由到無邊際的地步。
然而,現代詩歌也不是每一首都是適合於朗誦的。首先,太短的詩就不適合。比如,北島寫過許多一句或兩句的詩,這些詩經過詩人的精心錘鍊,經常是很好很美的,如“飄\/撕碎的紙屑”(《自由》);“顫動的虹\/採集飛鳥的花翎”(《姑娘》)。甚至有一個字成詩的:“網”(《生活》)。這叫人怎麼朗誦呢?再就是,那些冷靜的哲理詩,能發音標準地念出來就不錯了,也無法發揮朗誦的優勢。
但是,有許多現代詩是非常適合朗誦的,甚至可以唸到讀者和朗誦者本人雙雙淚奔的地步。尤其是抒情詩。最突出的代表是: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再就是那些帶著感情敘事的詩,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現代詩的這種可誦性造就了一箇中國式現代新藝術:朗誦。外國現代詩歌卻沒有這個藝術。為什麼呢?這就要說回來了:中國現代詩歌是對中國傳統詩詞的揚棄,它繼承和保留了中國傳統詩歌古典詩歌的許多優點。中國古典詩詞的有些優點是別人學不去的。比如,西方學了中國的意象說,卻學不象中國的意境學。再比如,中國的吟誦傳統佐證了一點,即中國語言是一種音樂性的語言,本來就有四聲,天生就有音調的起伏,還沒有好幾個子音(比如pst)在詞後面拖著發出嘶嘶之聲的問題,每個音都可以無限延伸並在延伸中繼續起伏。天然的起伏加上朗誦者不同的修養再加上現代詩歌的感情色彩變幻,一門藝術便產生了。
還有些從古典詩詞來傳承下來而特別適用於朗誦的優勢是外國很難模仿的。比如反覆,排比,還有一些語氣詞的運用。排比是把意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接連說出來,而反覆是根據需要,使用的詞語和或句子重複出現。語氣詞,古代主要是“兮”,“乎”,現代則增加了“啊”,“喲”,“哦”等。
德國人和其他西方國家的人忌重複,覺得重複是語病。其實中國詩歌裡也忌。當然,作者詩興爆發時,往往也不管這些。比如有人稱為千古第一詩的李白的《靜夜思》,短短五言四句,“明月”一詞出現了兩次,但並沒有人去“糾正”,反而都拍手叫絕。有說第二個“明月”還是後人從“山月”改過來的,大家也覺得改得很好。
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