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篇1:從魯迅到郭沫若(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次返回上海,需要逗留前所未有之長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時間相對空閒。於是便想做一點消磨時間卻有些意義的事情。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就是:何不探一下文化名人的舊居?
生在上海,長在上海,至少在這裡度過了相當不短的青少年時代,其實一些地方是隻聞其名,更多地方連名都沒有聞過。
我先歸納一下:北有魯迅,南有巴金,中間隔著個張愛玲。打一城市名。當然,你一定馬上就能破解這道題。但要理解這道題,請往下讀。
北篇:虹口
所謂北,指的是蘇州河以北,其實都集中在虹口。
第一站:溧陽路1269號—郭沫若舊居
經簡單的路程規劃,滴滴打車,第一站直插東北那個點:溧陽路1269號,靠近上海的東北大動脈四平路。路北一片老洋房,溧陽路別墅區,1269號這幢是郭沫若的舊居。如果按如今的概念說,這是一個豪華版的“雙拼別墅”。
房子很氣派。郭沫若在上海居住過幾段時間,人們知道其住處的有兩段:1927年11月到1928年2月這四個月裡,他住在虹口多倫路201弄89號。那是一幢坐東朝西二層樓房。郭公寓的建築面積為62平方米。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5月到1947年11月這一年半的時間裡,他則住在溧陽路這棟花園洋房裡,面積達406平方米,翻了六七倍。
郭沫若有很多身份。作為詩人的他,1921年發表的詩集《女神》是巔峰之作。這裡面的詩激情澎湃,浪漫主義氣息濃郁,一舉奠定了他作為新文化運動詩歌領域代表人物的地位。說實在的,之後的郭沫若,似乎在詩歌領域再沒有什麼建樹。有人說,詩歌是吃青春飯的,至少在郭沫若身上似乎真的體現了這一點。
郭沫若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文學巨匠一樣,跟上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一篇叫《郭沫若的上海情結》的文章這樣寫道:郭沫若還在日本留學時,於1919年9月11日在上海《時事新報》的《學燈》副刊上第一次發表了作品—兩首詩:《抱和兒浴博多灣中》和《鷺鷀》,並首次署名“沫若“。之後,他創作激情奔湧,一發而不可收。後來這些詩就彙整合了他的成名作《女神》。所以,“郭沫若“實際上產生於上海。1921年4月3日,郭沫若首次到上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來到上海,對於他的一生具有太重要的意義:這才是他的事業真正開始的契機。當船抵達黃浦江口時,郭沫若詩情激盪,寫下了《黃浦江口》一詩:“平和之鄉喲!\/我的父母之邦!\/岸草那麼青翠!\/流水這般嫩黃!\/......小舟在波上簸揚,\/人們如在夢中一樣。\/平和之鄉喲!\/我的父母之邦!”
1927年,郭沫若參加了南昌起義,被打散後,輾轉到了上海,住在這裡附近的多倫路201號,跟日本妻子安娜相濡相依。在這裡完成了《浮士德》的翻譯。40年代郭沫若再到上海,參加了很多政治活動。住在溧陽路這裡的時候,1946年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47年2月,出席上海三區百貨業在南京路勸工大樓召開的“愛用國貨,抵制美貨”大會。1947年10月,中共中央為了儲存力量,將許多民主人士從上海轉移至香港。郭沫若也被安排由時以群護送,於11月14日乘船赴港。至此,他結束了在上海的寓居。
可惜的是,40年代後期他住在溧陽路時,已經幾乎與詩絕緣了。
第二站:溧陽路1359號—魯迅存書室
順著溧陽路往西,沒多遠,風景就本土化了。這棟樓跟不遠處郭沫若的別墅所在全然是兩種風格。1933年3月至1936年,魯迅在這棟樓的二樓設了他的藏書室,藏有瞿秋白,柔石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