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諜報工作的比拚,玄宗的諜報工作做得很好,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行動計劃。於是提前發動,調動禁軍,誅殺企圖造反的太平公主黨羽,而太平公主本人則被賜死在家中。以前站錯隊的官員也都受到牽連,因此事造成的人員變動一年都沒有完(“百官素為公主所善及惡之者,或黜或陟,終歲不盡。”)。

從玄宗誅殺太平公主一事來看,有些太簡單了,僅僅動用了三百禁軍就完事了?

太平公主一生經歷的宮廷政變何其多,母親奪權,哥哥李弘被殺,張柬之等人剷除兩張助中宗上位,韋后扶李重茂為帝,誅韋氏李旦稱帝等,尤其是誅韋氏、廢少帝之事,太平公主更是主謀之一。她有些如此豐富的宮廷內鬥經驗,絕不同於韋后、安樂公主之流,又怎麼會被玄宗輕易拿下。尤其是玄宗在誅殺其黨羽常元楷、李慈等人,當時並沒有抓住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入山中,三天後才返回來。在這三天內,太平公主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一些看起來都不正常。

有一種猜測說法,太平公主並沒有謀反的意思。否則,以她在朝中如此大的聲望,不可能輕易就被李隆基平定。就算是玄宗佔了大義的名分,但朝中近太平公主的官員都知道,一旦太平公主倒臺,自己也會身首異處,長刀加頸,也總得反抗一下吧。但太平公主在失蹤的三天內沒發出任何號召,反倒是留給了玄宗足夠的時間處理朝廷內部人員。

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坐穩皇位的這一年,郭子儀已經17歲了(按照舊曆的習慣,此為週歲)。在現代,17歲還上著高中,什麼事也不懂。但在古代,這已經到了結婚年齡了(唐代貞觀令要求男子二十歲結婚,但實現上大多不到此年齡就結婚了,所以玄宗期間又定為男子十五歲即可結婚)。17歲的郭子儀已經能夠以一種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從705年中宗繼位,到713年誅殺太平公主,這8年的時間裡,朝堂之上一直血雨腥風,“城頭變幻大王旗”。郭敬之身為官員,肯定也會受到上層權力變動的波及,郭子儀從父親那裡也知道一些爭鬥的內幕。他從朝廷的變動中,看到了陰謀、血腥、睚眥必報、你死我活;有些人為了權力可以不顧道義、不顧親情,在他們眼中,只有利益;小小的猜疑,可以引起巨大的殺戮;些須的利益,可以造成朋友、親人的背叛。多少正直的大臣,因為仗義執言而身首異處;多少的奸佞小人,因為溜鬚拍馬而身處高位。

可以說,日後郭子儀處在朝堂之上,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誰也不得罪性格的養成,和這一段的觀察和思索不無關係。,

郭子儀默默地感受著時刻張開血盆大口無情吞噬生命的朝廷,靜靜地觀察著下一步的變化。

第十章 婦人干政之禍

唐朝是個“婦寺干政”比較嚴重的朝代,“婦”是指女人,“寺”不是指和尚,而是宦官。“婦寺干政”的分界線,就是唐玄宗。在玄宗之後,是“寺”干政,在玄宗之前,主要是“婦”來干政,這股潮流,則是武則天引起來的。

武則天在位期間,雖然把政事也搞的不錯,但更多的是依靠“貞觀之治”的老底子,她本人算不上勵精圖治、英明神武,並且還不時有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行為。

比如非得把一年從十一月開始,把十一月稱為正月,然後才是臘月,第三個月才叫一月。

再比如亂改年號,從高宗生病,武則天開始把持朝政起(顯慶二年),到中宗二次登基,除去李顯、李旦第一次當皇帝在位的時間,共37年,年號用了27個,有時一年就兩年號。弄得我一看見武后期間的年號就頭大。

(多少年後,兩老漢相逢,甲問:“老哥,看您高壽,哪年生人啊?” 乙捋著鬍子道:“我是神功元年的,兄弟你是哪年生人啊?”甲笑了:“我是萬歲通天二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