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烏水事變”(第2/2頁)
章節報錯
內務大臣西塞斯負責籌備。
誰是罪人呢?宮裡出了這麼大的事情總得有人擔責,不然怎麼向民眾交待?乙支達是最先向摩索巴提出對薩艾納斯進行處置的,而且也是最賣力的,還親自帶兵攻打王宮,於是就被推了出來。
官方的說詞是:乙支達蓄謀已久,趁老城主去世之際,起兵叛亂攻打宮城,陰謀篡權奪位,殺死了繼承人摩索巴。薩艾納斯、艾斯亞等人得知乙支達叛亂後率軍平叛,薩艾納斯不幸戰死,乙支達罪該萬死,應當處於極刑,於老城主葬禮後執行。
最後,乙支達被割掉了舌頭,關進了大牢,等待最後的審判。
他知道的太多了。
兩隻人馬一前一後進入宮城,只是顛倒了一下順序,兩者的性質就變了,結果也就變了。
無論學者,還是民間,最大的爭議是射向薩艾納斯那支箭是誰所為,爭來爭去沒有結果。這件事情確實很難有準確地結論。試想,在當時那種混亂的情況下,很難弄清楚是誰射出的,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但也有人像推理破案一樣,只要看最後結果對誰有利,誰就是最大的嫌疑人,這種說法似乎有點道理。
很明顯,受益最大的當然是三子比倫納,但是,以比倫納的能力和實力來看,他不可能是這場事變的策劃者和實施者,這是顯然的。那麼最終的懷疑物件就只有艾斯亞,不論怎麼分析或復原事情經過,似乎也找不出對艾斯亞不利的證據,他甚至說自己平叛有功。事情就這麼過去了。
沒有實力的比倫納,不得不履行薩艾納斯的承諾,艾斯亞得到了巴吉魯那和基南里達兩座城池,實力再一次得到了增強。
不論學者的分析也好,民間傳說也罷,人們總歸還是小看了詭計多端的艾斯亞。自從那天晚上最後和薩艾納斯商議後,他反覆權衡利弊。事關重大,不得不慎之又慎。
他也知道,背叛國王是不義的行為,但如果國王已死,就沒有承諾不承諾的問題了,不能以小義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其實他這是在為自己尋找藉口,以求心理上的安慰。在具體操作上,他再三叮囑部下,不能讓摩索巴死在他們手裡,不論是什麼樣的結果,弒君者都脫不了干係,只是做出積極配合就行了,坐山觀虎鬥。
他估算,薩艾納斯失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最低的結果是摩索巴失敗,薩艾納斯成功,他坐收漁利。此為中策。當然,這還不是最好的結果。薩艾納斯這個強人一旦得勢,力量將更加強大,將來如何發展還不得而知。薩艾納斯目前對自己的禮讓只是他的權宜之計,一旦緩過勁來,就是一個難以應付的對手。
寧與羊作伴,不與狼為鄰。
所以,還有一個最優的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坐收漁翁之利。也因此,亞德自始至終都緊跟在薩艾納斯身後,當乙支達率軍衝進宮城、一片混亂之時,亞德隱藏在一處無人注意的陰影裡,盡全力拉開了弓箭……
此為上策。艾斯亞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