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都在發生,這的確是這代人的悲哀,為了全家生活好一點,在外打工累死累活,顧得了家裡,賺不了錢,顧得了賺錢,就空不手來給孩子溫暖的懷抱。

一凡從抽屜裡拿出兩千塊錢給他,不斷地安慰他,叫他要堅強起來,不然他的老婆會更加的脆弱,問他有沒買到車票,拍拍他的肩,一言盡在不言中。

鄭傳森說,還沒買到車票,準備到小欖去攔車,那裡過往的車比較多,馬上準備出發。

他拿到錢後,馬上就離開了辦公室,一凡跟著他來到他倆租房子的地方,只見他老婆神情呆滯,滿眼的迷茫。

一凡上前去拍拍她的肩,安慰她說:“事情已經發生了,生的人保重好身體,別哭壞了身子,兩人都還年輕,還有機會再生。路上保重!”說後,從口袋裡掏出兩百塊錢給她,話也沒說的走回了公司。

人啊,都沒有先知先覺,只有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會後悔,假如象鄭傳森一樣,留一個人在家,把兩個孩子帶大,自己家過得苦一點,生活再累一點,只要自己看管好孩子就不會發生自己這輩子都後悔的事。

象他們這樣還好一點,還年輕,萬一已經結紮,也還可以做輸卵管的接駁手術,難就難在那些已經沒有生育能力的婦女,因計劃生育政策只生了一個,失去了就失去了,一生兩夫妻守著這個沒點生氣的家過完一生。

《孟子離婁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其中“無後為大”指的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即沒有承擔起傳宗接代、延續家族血脈的責任,這是三孝中最大的罪過。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無疑造成了許多這種家庭的發生,在“只生一個好”的時代,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頭胎是個男孩的基本上是隻有一個孩子,假如小孩在十幾歲以上出了事,兩老子終生就沒有了希望。

計劃生育政策的好壞,在九十年代,直至後來一二十年,都看不出來,直到了本世紀的一二十年代才彰顯出它的弊端,人口的老齡化,這將是幾十年的大問題,下一代人將承擔起兩夫妻要管四至六人的吃喝拉撒睡,負擔的增加,大部分人不願結婚生子,再加上醫療、教育負擔的增重,人能活下來都不錯了,還談什麼“無後為大”,盡社會的責任。

從命理學來說,人一出生就註定了今世怎樣,“哇”的一聲後就已決定了自己的生辰八字,即使小孩不出事,兩人孤獨終老的也大有人在,就即使有小孩,小孩不在身邊,小孩象賣掉一樣的大有人在。

“命裡有來終須有,命裡無來莫強求。”這雖然是一句千古不變的安慰人的話,這是一種阿q精神,但也道出了人世間的千萬種無奈。

就比如自己的養父養母,他們終生沒有生育,在外人看來,他們將會兩人孤獨地過完自已的一生,可是自從一凡七八歲來到這個家之後,自己已經成人,娶妻生子,擔負起了贍養兩位老人的生活,反哺養父母的抱養之恩,這就是命。

一凡想到這裡,馬上提起了電話,接電話的是自己的養母,一凡跟養母說了很多的話,最後才問到妻子去了哪裡,養母說,豔青帶著依晨出去玩了後,才掛下電話,心裡一直不能平靜。

直到這時,一凡想多生小孩的念頭才堅定了下來,老家有句話說得好 “一籮竽子亂籠籠,總有一個好做種。”

妻子陳豔青做了節育手術,梁麗雅、麥小寧或者還有陳程她們也是不錯的生育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