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自古紅顏多薄命(2/2)

白絹上是一首騷體詩。

什麼是騷體詩?這還要從戰國說起。騷體詩出現以前,詩歌基本上是四言體,也就是《詩經-國風》式的民歌。只是,四言體節奏短粗,單調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現複雜的社會生活時,就顯得有很多侷限性……直到戰國時,著名詩人屈原受讒言所害,遭遇驅逐流放,心中充滿悲憤和痛苦。只是當他想要用詩詞噴注心情時,四言體的侷限性,令他忍無可忍。於是屈原便學習民間的俗歌俚句,不在拘泥於四言體的格局,而採用了五言、六言、七言體,但保留了詠唱中的語氣詞‘兮’,也就是騷體詩的雛形。其中最有名的,也就是《離騷》。

到漢代,例如劉邦的大風歌,都屬於騷體詩的範疇。

曹朋此刻手上拿的,也正是一首騷體詩。

看用詞和格律,似乎是出自女人之手筆,而且是一個學識極為出眾的女人手筆。

用詞造句,極為出色。

曹朋這兩年也苦學樂府格律,偶爾能做出一兩首屬於自己的詩詞,但相比之下,他那些詩詞和手中這一篇騷體詩一比,就是個渣……更重要的是,曹朋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感覺。這首騷體詩的作者,所用的筆法非常熟悉,似乎是……飛白體?

“這是……”

“友學可知蔡伯喈乎?”

曹操抬起頭,臉上露出一抹苦色。

曹朋嚇了一跳:要知道曹操身居高位,早已做到了喜怒不形於色的地步。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都很少流露真實的表情。可眼前的曹操,卻好像是真的動了情。曹朋甚至可以看到,在曹操眼中,依稀閃動一抹水光,著實有些感到吃驚。

“蔡伯喈,豈非蔡邕先生,我豈能不知?”

“此詩,乃蔡琰所做。”

“蔡琰?”

“就是蔡伯喈之女,昭姬。”

蔡琰,蔡昭姬……啊,想起來了,那不就是蔡文姬嗎?

不過,蔡文姬是在後來才更改的名字。她本叫做蔡昭姬,只是後來司馬氏篡魏,為避司馬昭的名諱,於是才改成了蔡文姬。而後,世人就一直以蔡文姬稱呼。

蔡文姬,本名蔡琰。

昭姬是她的表字。蔡邕一生,膝下有二女,但命運卻截然不同。

蔡琰是長女,少有才女之名,卻命運多桀。

她年少時,博學能文,善詩賦,兼辯才,精音律,曾以班昭為偶像,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曾與蔡邕續修漢記。只是,她命運多桀,第一次出嫁,遠嫁河東衛氏,丈夫衛仲道是以修《大學》而聞名計程車子。在當時而言,才子佳人,不曉得羨煞多少人。可惜不到一年,衛仲道咯血而死,蔡琰便遭遇衛家嫌棄,認為蔡琰是‘剋死丈夫’,乃不祥之人。蔡琰也是出身名門的才女,心高氣傲,且能受得這種侮辱。一怒之下,便返回家中,從此和衛家斷絕關係,再無往來。

只是,衛家對蔡琰,卻是嫉恨不已。

董卓入雒陽,啟用了蔡邕。

不久之後,董卓被殺,蔡邕也被王允所害,李傕郭汜攻佔長安,關中戰亂不止……而在這時候,羌胡乘機出兵,洗掠關中。詩中記載‘中土人脆弱,來兵皆羌胡,縱列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蔡琰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連帶許多被擄掠的婦女,被帶往南匈奴。

此後,天下大亂,戰事不止。

誰又會去掛念一個柔弱女人?

而蔡琰的妹妹,名叫蔡貞姬,和蔡琰卻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蔡貞姬的才學遠不如蔡琰出眾,相貌也不似蔡琰美豔。可是一生平平安安,嫁給了一個名叫羊衜的男子。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