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半生太淒涼,花落惹人斷腸,半生的遺憾誰來寫?

碑上【劉基伯溫之墓】,字跡鮮紅。

碑前地上,三炷清香,飄著嫋嫋白煙。

一道修長的身影佇立於前,一襲白衣勝似雪,墨髮輕揚,目光深邃而幽遠。

那雙如水般澄澈、溫潤的眼眸裡,彷彿有萬千愁緒與無盡悲哀。

他就這樣站著,不言不語,卻讓人心痛難忍。

良久良久之後......

“師叔……”一聲呼喚從遠處傳來。

那是一個青年男子,來人名喚劉璉,字孟藻,才思敏捷,12歲掌家,獨當一面,頗有乃父之風。

白衣中年名為季如風,時至洪武八年41歲,一名21世紀大學生穿越者。

與劉伯溫一樣,師從半仙鐵冠道人。

只不過,他入門時,劉伯溫已下山5年,並不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小師弟。

如今奉師命下山,師兄卻已撒手人寰。

看到師叔那悲慼的背影,劉璉的心情十分沉重。

他快步走了過去,在距離季如風兩丈之外停下,恭敬行禮:“侄兒孟藻參見師叔!”

“璉兒,無須多禮。”季如風轉過身,微微頷首。

“師叔,一切正如您所料,錦衣衛上奏之後,皇帝派了毛驤下來……”

劉璉的話未說完,季如風便打斷了他,淡淡問道:“等他到了,你直接把師兄的遺奏和新政十八策交給他吧……”

劉璉點頭示意,臉上露出一絲明悟,拱手道:“侄兒曉得了。”

他本就是聰慧之人,季如風稍一提點,便明白了其中緣故。

錦衣衛奏報之事,無非坊間傳言其父生前留下了一本天書,推演未來,關乎大明國運。

所謂天書,根本就是以訛傳訛。

劉伯溫生前留下的是一份遺奏,以及新政十八策。

尤其是新政十八策,更是關係到朝廷的未來。

如今,皇帝下旨,將劉伯溫之遺奏交予錦衣衛,那便是在告訴天下,劉伯溫對大明只有鞠躬盡瘁的忠。

劉伯溫生前為人耿直,忠君愛民。

如今,雖已身死,依然心繫大明江山社稷。

“璉兒,師叔此次下山,也是為了你父親之事,你可願意跟師叔同去京城?”季如風突然出聲。

劉璉一愣,沒想到師叔竟然會主動邀請自己。

他連忙回道:“侄兒願意!”

季如風滿意地頷首:“嗯,你回去與孟光一同準備好行囊,等錦衣衛到了便啟程。”

“是。”

說句實話,季如風做為穿越者,對朱元璋並不感冒。

朱元璋雖有千古一帝之稱,可惜他的前半生經歷,造成了性格缺陷。

他具有強烈的攻擊性格,這源於他早年的悲慘經歷。

童年極為貧困,父母和兄長相繼去世,他自己也曾在皇覺寺出家為僧,後來流離失所。

這些經歷使得他形成了外向型的攻擊性格,一旦獲得權力,這種攻擊性會擴大化。

他的性格中既有中國傳統農民的勤勞樸實,也有對貪官的切齒仇恨。

他對待貪官毫不留情,採用重刑進行懲罰,這種鐵腕手段在歷史上極為罕見的。

性格中存在暴躁、虛偽和冷酷的一面。

經常使用酷刑來維護統治,對功臣和文人進行大肆殺戮。

因此,縱使有師命在身,季如風依然不願入朝為官。

更何況,種種跡象,都將劉伯溫之死的矛頭指向了朱元璋。

雖然他和這個素未謀面的師兄,並沒有感情,可畢竟師出同門,因此他對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