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無線通訊(第2/2頁)
章節報錯
運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就比如訊號強度、調製接收、頻率穩定、抗干擾能力,等種種問題。
其中訊號衰減問題最為突出。
在隨後的幾次無線電通訊實驗中,白帝發現電磁波訊號在長距離傳輸後,變得非常微弱,接收裝置很難檢測。
他順手就發明出了真空管。
真空管作為開啟計算機科技線的起始元器件,其實一樣非常簡單,沒大家想象中的那麼神秘
它簡單到只需在現有的電燈泡中,加一片金屬薄片作為陽極就完成了。
這就是最早期的二極體。
其原理是這樣的,燈絲通電後不但發光還會發熱,根據熱電子發射效應,燈絲會釋放電子,這就是陰極。
小時候家裡裝過白熾燈的同學,應該有這個印象,燈泡使用久了會發黑,其根本原因正是於此。
而加裝在燈泡內的金屬薄片,負責接收來自陰極釋放的電子,形成電流,這既是陽極。
甚至還可以更進一步,在陰極與陽極之間,增加一個金屬網,並通上電壓,這稱之為柵極。
透過改變柵極電壓,可以加速或阻止電子發射往陽極金屬片。
從而達到放大訊號,或控制電流流動的目的。
這就簡簡單單發明了三極體。
有了真空管,就可以設計電路,用來整流、放大訊號、或產生振盪,這對無線電通訊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
真空管的作用還不止於此,電晶體發明之前,雷達、電視、甚至計算機都要用到它。
甚至它還能增強有線電話電流強度,這讓市區居民用上電話通訊,成為了可能。
不過那都是以後的事了,白帝現在只需隔空區分出短鳴、長鳴兩種訊號即可,這就足以利用摩斯編碼,傳遞資訊了。
電磁波的傳遞速度約三十萬公里每秒,也就是光速,相當於瞬時,校準個時間綽綽有餘。
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輕輕鬆鬆就能辦到。
這條科技線深度極廣,肯定比死命琢磨機械錶精度更有價值。
後面的無線電廣播、無線電語音通話,甚至藍芽、wiFi技術,那就等族人們慢慢去開發吧。
很快,白帝國就實現了白帝城與鹽港的無線電發報。
從此通訊變的及時,溝通變得容易。下達政務、通報軍情也更加及時。
不久後,沿江、沿海各個小港口,陸續建起中繼訊號塔,炎黃港、蚌埠港也通了電報,連最南端的西貢新港,也能及時與都城聯絡。
遙遠的殖民港與都城聯絡大大增強,粘度提高。呼叫補給、軍事支援變得便捷,開發遙遠地區殖民地難度大減。
最可喜的是,族人們終於不用再貼著海岸線行船了,可以勇敢的向海洋深處邁進,大步向前,走近路、走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