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藝創作的追夢之旅》

葉立航和吳林的故事推進到了第 163 章,這一次,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鄉村文藝創作領域。

在他們所在的鄉村,文藝活動匱乏,村民們的精神生活單調。葉立航和吳林深知文藝創作對於豐富村民精神世界、展現鄉村風貌的重要性,決心開啟鄉村文藝創作的新篇章。

他們首先面臨的是人才的稀缺。村裡有文藝創作天賦和興趣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和孩子。葉立航和吳林決定在村裡舉辦文藝培訓班,然而,響應者寥寥無幾。

為了吸引更多人參與,他們親自上門邀請有潛力的村民,講述文藝創作的樂趣和意義。但有些人覺得自己沒有基礎,擔心學不好;有些人則忙於農活,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

在創作素材的挖掘上,他們遇到了困難。鄉村的生活看似平淡,如何從中發現有價值、有特色的素材,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生活體驗。葉立航和吳林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與村民交流,試圖捕捉那些感人的故事和獨特的風俗。

但有時候,村民們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或者講述的內容過於瑣碎,難以整理成有吸引力的創作素材。

資金的短缺也是一個大問題。購買文藝創作所需的工具、材料,舉辦作品展示活動等都需要資金支援。他們嘗試向村裡申請經費,可村裡的財務狀況也不寬裕,能提供的幫助有限。

葉立航和吳林又想到了尋求企業贊助,但企業對鄉村文藝創作的商業價值持懷疑態度,不願意投資。

在作品推廣方面,他們缺乏有效的渠道。鄉村的資訊相對閉塞,作品很難傳播出去,引起外界的關注。他們利用社交媒體宣傳,但粉絲數量少,影響力有限。

家庭方面,由於全身心投入鄉村文藝創作,他們對孩子和父母的照顧減少。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他們無法及時關心;父母身體不適,他們也不能時刻陪伴在旁。

面對家人的抱怨,葉立航和吳林感到愧疚,但他們堅信鄉村文藝創作的意義重大,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援。

葉立航和吳林在鄉村文藝創作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儘管在舉辦培訓班和挖掘素材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但面臨的困境依舊如重重陰霾,籠罩著他們的每一步。

他們發現,雖然親自上門邀請讓一些村民對文藝創作產生了興趣,但真正能夠堅持參加培訓並投入創作的人少之又少。那些勉強參加培訓的村民,由於基礎薄弱和缺乏自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點困難就容易打退堂鼓。

為了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和創作能力,葉立航和吳林決定調整培訓方式,採用更加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他們透過講述身邊的故事、展示優秀的文藝作品等方式,激發村民的創作靈感。但由於他們自身的教學經驗不足,效果並不理想。

在創作素材的挖掘過程中,儘管他們深入村民生活,但還是經常錯過一些重要的細節和情感。有時候,村民們雖然願意分享,但由於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將內心深處的想法清晰地傳達出來。葉立航和吳林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和解讀。

資金的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購買的劣質創作工具和材料影響了作品的質量,舉辦作品展示活動的計劃也因為資金不足而一再推遲。他們嘗試透過舉辦義賣活動來籌集資金,但鄉村的購買力有限,義賣所得遠遠不夠。

為了節省開支,葉立航和吳林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材料,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作品推廣的困難讓他們感到十分沮喪。社交媒體上的宣傳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他們寄希望於與當地的媒體合作,但由於鄉村文藝創作的話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