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葡萄牙徹底拿下塞克拉溫三角要塞防線後,接下來的攻勢氣勢如虹。

之後,葡萄牙軍隊接連攻克卡里亞維拉爾,納瓦爾莫拉爾,阿爾瑪拉斯,埃爾蓬特,一直打達到了馬德里首都100km外的塔拉維拉,才再次受阻。

塔拉維拉,歷史上就是著名的軍事之地,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塔拉維拉戰役就是發生在這裡。

1809年,在英國著名將軍,後來的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幫助下,葡萄牙徹底趕走了法國侵略軍。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趁熱打鐵,獨自率領兩萬多人英軍,沿著特茹河向馬德里前進,在西班牙奎斯塔將軍的輔助下,英西聯軍勢如破竹,追著法軍打,一直打到馬德里西南方向100多公里處塔拉維拉,在同克勞德·維克多元帥(victor)所率法軍5萬人遭遇後,才遇阻。

1809.7.28,塔拉維拉戰役,激戰中,雙方均損失慘重。法軍傷亡7390人,損失20門火炮;英軍傷亡6200人。西軍傷亡1200人,黃昏時分,維克托元帥只好認輸,暫時向後撤退,而英軍經過這次戰鬥已無力追擊,而且因為西班牙軍隊的表現,也不可能把他們作為正規戰的可靠夥伴,因為不再與蘇爾特所率法軍正面交鋒,遂撤回葡萄牙。

塔拉維拉,是馬德里最後的兩個屏障,葡萄牙只要攻下塔拉維拉,以及後面托萊多,那馬德里將門戶洞開。

面對最後的屏障,西班牙在塔拉維拉,托萊多,下了死本防禦。西法國與比利時對西班牙的軍火援助大頭,也是被用在這裡。

塔拉維拉,托萊多的要塞等級,比塞克拉溫要高出很多,只有兩門m.11式305毫米榴彈炮的葡萄牙火炮部隊,明顯力有未逮。

葡萄牙接連的征戰,打到卡拉維拉時,軍隊已經很疲憊了。

在巨炮攻勢不起效,與幾輪步兵衝鋒失利後,也只能紮緊營盤防守,休養生息,等待後方更多的支援。

戰爭陷入僵局,新的一輪大戰需要籌備,那接下來的重頭戲碼就是要看外交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外交是政治的利刃。

西葡戰爭,不僅是戰場上的交鋒,當然還有政治外交的交鋒。

自西葡戰爭開打以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歐洲各拉攏了一批國家。

西班牙拉攏到的支持者有法國,比利時,摩納哥。

葡葡牙獲得了義大利,荷蘭,盧森堡的支援。

歐洲各國,除了以上這些國家,英國,德國,俄國,奧匈,比利時以及其他的歐洲非主流國家都沒有表態。

義大利,荷蘭,盧森堡支援葡萄牙,那是非常正常的事,幾個國家和葡萄牙關係良好,經濟聯絡緊密,是準盟友國家。

西班牙,能拉攏到法國,比利時,摩納哥,並不是他本身與他們有多好,而是西班牙的存在,對他們非常有價值。

法國,並不希望葡萄牙真正的崛起,他們認為伊比利亞存在一個完整衰弱的西班牙,明顯比以葡萄牙為主的伊比利亞同盟好的多。

伊比利亞半島的潛力並不小,葡萄牙如果整合了他,再加上南美的巴西,這相當於在法國南邊又樹立了一個強力的國家。

法國四方,本來就有英國,德國,以及義大利存在了,如果再加上一個葡萄牙,這對法國來說,地緣政治上太惡劣了。

比利時,支援西班牙的原因是他與盧森堡關係惡劣,存在領土爭端。

比利時的盧森堡省,過去是盧森堡的領土,現在盧森堡傍上了大腿,原來不入流的大盧森堡主義,在盧森堡國內成為主流,成為了各個黨派的政治綱領。

至於摩納哥,法國的小跟班,法國指東,他不敢往西,法國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