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系的,但實際上,白銀的價格上漲,對支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支那是世界上唯一還採取銀本位的國家,白銀等同於貨幣。”
“昭和三年(1929年)時,支那的一元銀幣在外匯市場上相當於36米分,此後兩年內,按黃金價值計算的國際上的銀價下降了40%,支那的一元銀幣只有21米分,而同期米國的批發價格指數只下降了26%,其結果是當時支那的出口下降了,但下降的幅度小於進口下降的幅度,也小於世界總出口下降的幅度。所以,在昭和五年(1931年)的經濟危機中,支那並沒有受到巨大的影響。在世界其它國家正在經受嚴重的通貨緊縮的時候,支那國內呈現溫和的通貨膨脹。昭和五年(1931年)英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支那的貨幣儘管相對於美元仍然在貶值,但相對於英鎊、日元和盧比卻在升值,因而世界經濟的衰退開始影響支那經濟,支那的國際收支急劇惡化,昭和六年(1932年)被迫淨出口白銀522萬兩以彌補其貿易赤字,國內的物價指數也開始下降,要不是當時國際上白銀價格繼續下跌以及支那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比較低等原因,支那經濟受到的衝擊將會更大。”…;
“當米國於去年放棄金本位時,支那的貨幣對美元也開始升值,從昭和六年(1932年)的1元支那銀元兌換19美分上升到33美分,支那的對外貿易進一步惡化,去年支那的出口僅及昭和四年的58%,而支那政府的貿易赤字繼續靠金銀等貴重金屬的淨出口來彌補,在世界經濟和貿易開始復甦的時候,支那的經濟卻邁入衰退,今年米國透過《白銀收購法案》,使白銀價格迅速上升,支那的經濟和貿易雪上加霜,不堪重負。本年6月,在白銀生產利益集團的策動下,同時也是為了將支那拉入美元集團,並打擊支那、印度等國的民族工業,米國政府實施《白購收銀法案》,提高銀價,徹底扭轉了白銀資本的國際流動方向,大規模套利資本流動壓力將北政府的貨幣政策推向幣值穩定與遏止資本外逃無法兩全、內外平衡難以兼顧的窘境。”
看到這裡,裕仁似乎感到有些累了,他放下了手中的報告,仰面躺在椅子上,閉上了眼睛。
此時的裕仁,眼睛雖然離開了那份讓他興奮不已的報告,但他的腦中,卻滿是那份報告裡的內容。
休息了一會兒之後,裕仁重新直起身來,他看了看桌上的檔案,拿起了那份報告,又接著看了起來。
剛才的報告雖然寫的通俗易懂,但對於他這個對海洋生物學者出身的天皇來說,白銀價格的上漲和中國的經濟危機的關係問題還是不太容易弄明白,需要他用那無比尊貴的大腦仔細的思考才能夠消化。
“……提高了銀價就提高了支那的對外購買力,給米國商品開闢了廣闊的市場,可以銷售掉米國過剩的汽車和小麥,有助於米國擺脫當前的經濟危機。而且提高銀價可以藉此打擊支那的工業,削弱支那商品與米國商品之間的競爭,因為銀價低導致支那的購買力低,支那人只能購買本國的便宜貨,結果促進了支那工業的發展,而減少了米國商品在支那的銷售,從而使支那成為米國在世界市場上最具有破壞力的競爭者。若提高銀價,將使支那貨幣升值,增加支那工業產品的成本,削弱支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有利於米國的企業家和農民。今年6月以後,由於國際市場上銀價高漲,從支那國內運銀出口有厚利可圖,於是支那白銀外流速度加快,數量增大。據支那銀行部門的統計,今年1至8月,全國出超白銀竟達7350萬元,其中上海5880萬元,佔總數的80%。”
“至今年年底,支那內地金融已呈山窮水盡之勢,上海之華商銀行再也沒有新的增量資金來補充了,本年10月29日的上海存銀量與上年10月30日相比,白銀減少5350萬兩,銀元減少27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