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儘快平息。我建議你,命令長谷川拿下龍城之後就地休整。剩下的事情外務省會處理的,你最好不要橫生枝節。”板垣點頭回答:“是!”

倭王對外頭喊了一聲:“進來。”一個身穿黑色皮甲的蒙面人拿著一份檔案走進來,站在倭王身邊。倭王對板垣說道:“這是幕府的檔案,煩請司令官多多支援。”說完揚了一下手,蒙面人把檔案遞呈板垣。板垣認真地看了一遍,然後說道:“在下必定全力協助殿下。”倭王陰森一笑,起身就走。

現在的明人,在倭人眼裡已經成了垃圾民族。很多高層私下對這個親魏倭王多有不屑。但是,板垣對這個倭王是發自內心地敬重的。在他心目中,這個倭王可不是大神這麼簡單,而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她的眼光和格局都勝過很多高官要員。帝國的高層,都受制於各路財閥。幕府的基本盤是軍工財閥,要透過戰爭祭出“海外投資”的大旗,拉動軍工企業的業務增長。外務省則是一心安內,優先恢復經濟,把資金和政策傾斜到自己的後臺老闆身上。因此,外務省奉行協調外交,少生事端;幕府則是野心勃勃,屢次挑起戰端。能夠脫離利益,單純從政治角度看問題的,也就只有這位倭王了。看到大明衰弱,就力主入侵。北境軍的不抵抗政策,就出自她的手筆。為了避免列強幹涉,又主張明人自治,一副協調外交的腔調,能屈能伸。或許,能夠純粹地為帝國謀利益的,就只有她了。

,!

馬繡方的戰備糧倉被燒,打不下去了,只能退守海倫城。馬繡方把省政府機關遷往海倫城,作出抵抗到底的姿態。姬逾和婦好回到了龍城,安排轉移的事情。

馬總督撤出龍城的次日,長谷川佔領龍城。吳旅長的騎兵旅建制相對完整,駐軍大慶防止倭軍追擊。馬總督到了海倫城後,聚攏殘兵,編練新軍,安頓各級機關。林國光歸隊,重組衛隊團。王胖子團長忙著編練新兵去了。海倫城一片厲兵秣馬的景象。

婦好打算面見馬總督,轉告朝廷希望其投降的事。姬逾卻覺得這事蹊蹺,他對婦好說:“一封電報的事情,幹嘛要我們轉告,無非就是皇帝不想背上賣國賊的罵名而已。謝祁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勸說馬繡方投降。這活兒分明就是明奸行徑。”婦好回答道:“朝廷是有親倭派的,那姓汪的和姓何的一文一武就是代表,說不定背後還有謝祁他們幾個。沒準這主意就是這些人出的。但是,現在馬總督沒有更好的選擇了。政府不支援,失敗是遲早的事情。倒不如保留實力,在談判中爭取更多的獨立性,為以後做準備。”

婦好的意見,姬逾從來不懷疑。但是他要自己去跟馬總督談,說:“這是捱罵的活,我去就行了,你別摻和。我就一個人,被人罵明奸也好、賣國賊也罷,誰認識誰啊。”

這二人的關係就是,婦好千依百順,姬逾言聽計從。因為姬逾知道,婦好總是無遺策的。婦好則是深知姬逾處處維護著她。

姬逾面見馬總督,受到了熱情地接待。他把朝廷的意思轉達了,把婦好的看法用自己的話說了出來,讓馬總督考慮。馬總督倒是沒敢當面怒斥他。要知道,自從他接任遼北總督以來,明奸、倭國領事、朝廷親倭政客不斷來遊說、施壓,讓其放棄抵抗。這些人都被他一一罵跑。有個買辦稍有恐嚇之意,臉上就被吐了一口濃痰。還有人抬出不抵抗的命令,被他用槍頂著腦袋罵了半天。

話不投機半句多,馬總督以公務繁忙為由,送走姬逾。姬逾出門時,轉身對馬總督說:“馬總督,無論你怎樣選擇,我和大祭司都會支援你的。有需要的話,可以去同林堂找我們。”馬總督目送姬逾離開,重重地嘆了口氣。他知道姬逾最後一句是情真意切的。

其實,朝廷來的說客早就接觸過他了,還暗示了朝廷希望和平解決遼北問題。朝廷的態度是壓垮他抗倭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