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逐漸恢復學習的現代(第2/5頁)
章節報錯
社群還可以作為連線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的紐帶,及時將基層的災情資訊反饋上去,也將上級的救援資源合理分配到受災群眾手中,形成高效有序的應急組織協調機制。
古代對於疫病防治也有一定的經驗和舉措值得現代應急管理借鑑。古代本草典籍中記載了眾多用於治療疫病的草藥和方劑,比如東漢時期的《傷寒雜病論》就對多種傳染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現代醫學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古代的疫病防治經驗,利用現代藥理學、化學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挖掘其中有效的藥用成分和治療方案,研發針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提升應對傳染病疫情的醫療救治能力。而且古代在疫病流行時也會採取隔離措施,設立專門的隔離場所,將病人與健康人群分開,防止疫病的傳播擴散,現代的疫情防控機制同樣重視隔離這一關鍵環節,不過可以在古代隔離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醫學監測、消毒防護、後勤保障等技術和管理方法,打造更加科學規範、人性化的隔離體系,確保隔離措施既能有效阻斷疫情傳播,又能保障被隔離人員的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
古代的軍事戰略思想在應急管理的決策指揮層面也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孫子兵法》等軍事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戰略謀劃和決策理念,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強調了在應對事件前要充分了解情況,掌握事件的性質、規模、影響因素等各方面資訊,現代應急管理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同樣需要透過多渠道收集情報,運用現代的監測技術、資料分析方法等,對災害的發展趨勢、受災區域情況、救援資源需求等進行精準評估,從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方案;“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則啟示我們在應急管理中要優先考慮透過策略性的規劃、協調各方資源、溝通合作等方式來化解危機,儘量避免採取大規模的強制性措施,減少對社會正常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影響,例如在應對自然災害時,透過提前預警、組織居民轉移避險、協調各方力量進行預防準備等手段,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而不是等到災害發生後再去被動應對。
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設在應對水旱災害方面有著卓越的智慧體現。都江堰水利工程堪稱古代水利工程的典範,它透過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等巧妙的工程構造,實現了自動分水、排沙、調節水量等功能,使得成都平原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受益,既減少了洪水氾濫的危害,又保障了農田灌溉用水,維持了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現代應急管理中的水利工程建設可以深入學習都江堰這種因勢利導、順應自然規律的治水理念,在河流治理、水庫建設、灌溉系統規劃等方面,充分考慮地形、水流、泥沙等自然因素,運用現代的工程技術打造多功能、可持續的水利設施,提高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增強應對水旱災害的韌性,比如在乾旱地區建設能夠有效收集和儲存雨水、合理調配灌溉用水的水利工程,在洪水易發區域建設兼具防洪和生態調節功能的水利樞紐等。
古代的建築技術在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方面也能提供有益參考。像榫卯結構在古代建築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建築具有較好的抗震效能,一些古建築歷經多次地震等自然災害依然能夠儲存下來,就是得益於這種結構的巧妙之處,它透過榫頭和榫眼的咬合,將木構件緊密連線在一起,在遭受外力衝擊時能夠透過自身的變形和耗能來分散力量,避免建築整體坍塌。現代在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時,如地震應急避難所、防洪避難所等,可以借鑑榫卯結構的力學原理,最佳化建築的結構設計,採用具有良好抗震、抗風、抗壓等效能的新型建築材料和構造方式,提高避難場所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古代建築在選址上也會考慮避開地質災害隱患區域、靠近水源等因素,現代應急避難場所的選址同樣要遵循這些原則,結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