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枯榮禪經(第2/3頁)
章節報錯
個條件的話,老衲希望若天龍寺有難,醫聖又力所能及的話,還望幫襯一二。”
江微塵還以為要付出什麼代價呢,只是這樣的話,對江微塵來說輕而易舉,且幫襯一二又不是給其當保姆。
江微塵直接回道:“好,若以後天龍寺遇到麻煩,我力所能及會幫助一二。”
枯榮大師點了點頭,說道:“施主若不急,那就在這裡觀看,若著急離開,抄錄一副本帶走即可。”
江微塵笑道:“那就叨擾了,大師一生專修枯榮禪,在下若有不解之處還望賜教。”
枯榮大師點頭,隨後盤坐在蒲團之上閉目不語,江微塵坐在一旁,一頁頁仔細的翻看著。
傳聞世尊釋迦牟尼當年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
據佛經中言道: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常',南方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北方雙樹意為'淨與無淨'。
茂盛榮華之樹意示涅盤本相:常、樂、我、淨;枯萎凋殘之樹顯示世相: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顯示世相,世間百態。
世事多變為無常,眾生皆苦為無樂。
法無自性為無我,世無清靜為無淨。
而常、樂、我、淨則是修煉者的追求,是涅盤後的本相。
追求永恆不變的常,追求離一切苦難的樂,追求主宰自我的我,追求一塵不染的淨。
釋迦牟尼在這八境界之間入滅,意為非枯非榮,非假非空。
江微塵沉思,八境之間,四者為世俗諸般相,四者為超越世俗諸相。
釋迦摩尼在這八境之間入滅,其實就是修心,以紅塵眾生百態練就一顆超然的佛心。
這與江微塵這幾年的感悟頗有相似之處,如今的江微塵已經能做到世無清淨但我心自靜。
這與八相之中的“淨”與“無淨”雖有區別,但殊途同歸。
自富士山誕生心源,進入胎息狀態,心靈進一步強大之後,江微塵已能以平靜的心態看待之前的磨難。
這與八相之中的“樂”與“無樂”亦是相差不大。
至於“常”與“無常”,“我”與“無我”,江微塵尚未達到。
江微塵不斷翻閱,感覺這【枯榮禪經】的開篇寓意竟和他近幾年觀天地紅塵以煉心的修行無比的契合。
若能有所參悟,說不定他的心境會有所提升,心境提升,那心源勃發的心靈之力就會越多。
若能支援他全天候處於胎息狀態下,那他的修煉速度將大漲,境界上限亦會隨之提升。
“莫非這就是我的機緣?”江微塵內心暱喃,不過還是繼續翻閱。
段思平天眾奇才,竟借鑑這佛經寓言故事,取其意創造出了【枯榮禪經】。
此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內功,下篇則為心境感悟的一些修煉介紹。
欲修此經,需先悟枯榮之道,從自身以及萬物之中感受枯榮交替。
若感悟夠深,那內功的修煉可謂一日千里,但難就難在感悟。
感悟不夠,那內功修煉直接就會停滯不前,無論如何修煉都不會寸進。
這是一門考驗悟性的功法,亦是一門頂級神功,若達到功法中記載的非枯非榮,亦枯亦榮的境界,返老還童,青春永駐輕而易舉。
能控制自身身體瞬間衰老,亦能控制自己瞬間變得年輕,讓身體狀態恢復巔峰。
不過要領悟枯榮意境才能修煉到那種境界,或者說修煉到那種境界之後,自然而然掌握了枯榮意境。
段思平應該是達到了這種狀態,所以其才能藉此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