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強的蝴蝶筆記之十——去趕集(下)(第1/4頁)
章節報錯
大埔公社的集市,是逢五,哦,不對,以前是農曆一月三次的那個五,解放後就慢慢演變成了逢星期五的五,雖然那些年老的也有些習慣用太陰曆的中壯年漢子嬸子頗有些不習慣,但是一個月四次比一個月三次哪個好,這個總是分得清,也不能太頻繁了,那就不是趕集而是正式的集鎮了,可是當時的經濟條件也就那樣,即使是最簡單的也沒那個穩定的貨源和購買力,首先是沒貨,也是沒錢,歸根結底就是沒那個生產力。
大埔公社,隔壁的太平公社,還有再遠一點的龍船山公社,這樣就是此地的三個趕集的集市,由此可見大埔居然算是區域發達地區了,從市區通往縣城的省道穿鎮子而過,寬闊的雙車道柏油公路兩側就是熱鬧的馬路市場了。
馬路是算是好的,一水的平整柏油路,有專門的養路班負責維護,路兩邊都有行道樹和排水溝,因為路上其實除了村鎮也不會有什麼人和車,所以開個四五六七十碼還是沒問題,代表著當時比較高的道路交通水平,就是桂省這樣夏季炎熱的天氣的話,走在路中央有點粘鞋底,路是可以容七八個孩子並排走著的路,兩邊早就擺好了攤子,講究一點的是竹子做的篾席用兩根長條凳子墊著,上面擺著用來交易的工業品或者說是商品,這個比較金貴,經營者應該已經算是攤販了,以前這是資本主義尾巴,現在桂省這邊已經放開了,第一代的弄潮兒開始誕生,就是專門在趕集的時候做生意的生意人,這已經是商品經濟了;而更多的也是隨便一點的,就是一張塑膠布或者地膜就直接攤在地上,然後堆上一些蔬菜水果,一般都是應季的大路貨,這些都是當地的農民賣自己家裡的剩餘農產品,換點針頭線腦、柴米油鹽的錢,那就還是處於小農經濟的階段。
最洋氣的還是國營的商店和集體的鋪子了,都有自己的一層紅磚青瓦店面,供銷社是最大的一個,一溜二三十米長的屋子,為了防雨防潮地面比街面還高近一米,還帶一個頗大的院子和幾間庫房,看上去就與眾不同,佔地面積最大的是遠處的糧站,但只有收公糧的時候會熱鬧一陣,平時大門緊閉只開著條小門供人出入。大埔是個在當時算自然、經濟和交通條件都比較好的地方,所以七站八所五大員什麼的都是齊的,只是以前李小強不知道也不會注意,現在他就是心裡有點啥想法,但是年紀現實的擺在這裡,他一時也沒有把想法變為現實的辦法,沒有辦法那就想法再多也沒有用,還是慢慢等機會吧。
這世界,初來乍到,今生還請多關照!李小強在心裡暗自地想。
日雜公司的收購站就在供銷社隔壁的一個小院子裡,規整,乾淨,不像是後來的一般廢品收購點那樣在門臉前堆滿了塑膠、瓶子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李小強不大記得這個地方了,雖然小時候趕集的零花錢除了問父母要,其它出處就是撿破爛從這裡賺來的,既然印象不深,那就說明錢不夠到位,或者是沒有發生什麼值得記憶的事情,終歸不是什麼很好的事情,說明李小強小時候沒錢,甚至可以說家屬隊的小孩子們都沒錢。
部隊的家屬隊裡的小朋友們一般還是比較團結的,有點提前進入初級階段的意思,大家撿到的破爛有時候是放在一起賣然後再分錢的,畢竟在這個時代,又能翻撿到什麼能夠拿來賣的東西呢,一兩個打碎的玻璃酒瓶子,一兩個曬乾的雞裡金、被擠幹了的中華牙膏皮、破得看不了的書,要是能有二三兩殺了鴨子後曬乾的鴨毛,那就已經是孩子們中的土豪了,一般這種的鉅款收支必須是在家長的叮囑和交待下完成的。
廢物利用、節儉持家、環保回收是好事,但拿著賣了破爛的錢去花是更好的事情,等到趕集日,大孩子們會把東西收攏起來,一起去集上賣掉,然後大家賣了廢品得來的錢按照各自的貢獻公平的分配,但也秉承強者不可全要、弱者不可全無的原則,跟著去玩還做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