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恐怖的運輸能力。沿鐵路的公路上,田野裡,農民們趕著漫山遍野的牛群羊群蹣跚向東。

不願在佔領區生活的民眾彙整合了一支支大軍,他們只有一個念頭:到內地去,到東部去。起死回生之地是東部,聚集力量之地是東部,建設大後方,那裡才是希望的所在地。

s1人民委員會下達《關於轉移人員和貴重物品的命令》,命令中規定了轉移的程式和辦法,馬遷安看到的景象就是s1軍民執行這一命令的具體體現。

“真壯觀!”馬遷安不由自主低聲出了感嘆,說完後心虛的看了看對面坐著的伊萬諾夫,幸虧說的是中文,如果對方聽懂了自己的話,心裡會不會有別的想法?說不準。確切的說,下面滾滾鐵流和人流只不過是逃難的,無論如何是不應讚歎的,應該表示同情。

伊萬諾夫正在盤算這些東遷的人能有多少“流落”到遠東邊疆區,他那裡的人力還是不夠用,從中國來的勞工只有9萬多人,由於蘇德戰爭的爆,一切都亂了套,s1現在已經不能給老蔣提供武器支援了,老蔣自然而然斷了勞工輸出的合約。

伊萬沒有聽明白馬遷安說什麼,下意識問了一句,“什麼?”

馬遷安指著飛機下面那無邊無際的隊伍,很有些欽佩,“我說,只要人民的愛國熱枕被激出來,他們就會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伊萬同意馬遷安的說法,他捋了捋後梳的頭,也出了感慨,“是啊,我們馬上就要投入軍工生產了,我們要造出無數的飛機大炮坦克槍支,要造出堆積如山的炮彈子彈,而這些都要靠他們來完成了。”

時間緊迫,飛機直飛哈巴羅夫斯克,在此地停留了1天。馬遷安不想在此停留過久,說服伊萬諾夫啟程再飛共青城,在飛機上他就瞭解了共青城的江岸碼頭可以停靠6千噸江海通用型大船,又仔細詢問了6千噸級海船可不可以從阿穆爾河入海口上來,得到一個資料,5千噸以下的可以,心中大喜,他已經瞭解到陳嘉申船隊中有3艘船是低於5千噸的,這3艘船可以不用在海參崴卸貨,直接可以駛達共青城。

伊萬原本不想去,禁不住馬遷安嚇唬他,馬遷安說,史大嶺同志對這個基地抱有很大的期望,您老人家不去佈置一番,這不是不給偉大領袖面子嘛,唬的伊萬諾夫急忙答應,在哈巴羅夫斯克機場加了油又馬上起飛直奔共青城。

共青城位於阿穆爾河(黑龍江)下游,與哈巴羅夫斯克市相距4oo公里,人口第三大城市,也是俄國礦產資源儲量和開採量最大的城市之一。

共青城由s1**青年團於1932年按照工業中心的規劃而建造起來的,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工業產品生產總量佔該市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總量的8o%,名副其實的工業城市,有良好的工業基礎。

機械製造是阿穆爾共青城的經濟基礎,大型企業有“阿穆爾斯克造船廠”、“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企業”、“阿穆爾鋼廠”、“共青城石油加工廠”。

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企業,將來這個航空企業還會生產著名的蘇…27飛機,不過現在只能生產老式雙翼飛機。

下了飛機,馬遷安驅車直奔將要擴建的契沃採夫步槍生產廠,到了地方立即被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吸引住了,步槍廠周圍已經矗立起連綿不絕的帳篷,遠處是堆積如山的磚石木料,一群群工蟻般忙碌的中國人、s1人進進出出鋪滿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工地,一支支建設大軍正揮汗如雨的建設廠房。

馬遷安、劉頂與伊萬諾夫毫無意外被驚呆了,哪裡搞出這麼多工人?又是誰把他們召集起來的?與s1政府簽了合約不過3天工夫,這裡竟然聚集了上萬工人。

馬遷安揪住一個路過的中國人,充滿快樂的問他,“老鄉,誰讓你們來的,來幾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