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油漆,而且空氣裡的油漆味也還沒有散淨。

上將劉世勳號參觀完了,眾人返回12號站臺,與常志超告別後,陳凱悅帶著眾人向標有“軍事區”的通道走去。一路沒再出現像14號站臺旁邊那樣的全景視窗,盡是不同編號的會議室和無人機庫。走了差不多十分鐘之後,頭頂豁然開朗,眾人抬頭一看,原本在側面的全景視窗在這裡被裝到頂部去了,透過視窗仰望星空,居然有了站在地面相似的感覺。

“你們看,那裡就是太空軍營。”陳凱悅指著視窗外一座巨大的圓柱形塔狀輪艙說道。

那座建築分了三層,三層大小形狀幾乎一模一樣,中間鏤空,有通道相互連線。每一層直徑足有一百五十多米,寬十五米左右,內外分了兩層,整座輪艙說是像塔,但其實更像一組槓鈴片被分開的巨大槓鈴的一端,也像是一組裝了三個輪子的巨大車軸。

“哇——我有一種身處機械文明,鋼鐵時代的錯覺——”學生們毫不吝嗇地奉上讚歎。

“這還只是它的二分之一,在朝向地球的方向還有另一半。”

“哇——那這裡一萬人也能住得下吧?”

“這是人的駐紮標準,多的時候人也可以,而且這裡還包含了太空軍總部,食堂,以及操場等。”

“……”學生們已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腳步不停,眾人很快來到通道盡頭。這是一個“t”字路口,橫在大家前方的通道內側又是一面弧形玻璃牆。眾人來到牆邊,可以一窺這座輪艙軍營的全貌,也可以順著軍營另一端的方向看到已經一半進入黑夜的地球。更讓人吃驚的是,這條通道不是筆直的,而是圓形的,剛好環了軍營中心點一圈,有五個通道與中心點連線。其餘的方向則是五座大觀景窗,包括眾人眼前的一座。

眾人又是一通拍照,陳凱悅道:“你們看中間那座連線基座,那裡曾經是整個太空港口的重要難點之一。因為軍營裡需要有真實重力,它就得日夜不停地旋轉,而軍營又要時刻保持與港口的連通,所以連線處又要保持運動,又要保證不能洩露,還得保證質量和壽命。我國的材料學相關領域曾經建立了三個平行科研小組,花費了二十年時間才初步解決。就這樣,材料的研究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止,連線件的壽命也才一年,整座港口所有的真實重力艙每年都要更換一次,費工費力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