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定積分、升d級,就是他們所說的“上總”。

“上總”了據說可以分紅1040萬。

這個夢真好,誰都想做,包括我。

樓上住的鄰居忽悠著我們去聽了一次“價值1688”的講解課,講師聲情並茂、聲嘶力竭的煽動著聽眾的情緒。

這些人對北海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解讀,旋轉餐廳為什麼設在30樓,作為北海市標誌性建築的北部灣廣場三葉貝雕,為什麼設計為不存在的三葉貝,為什麼北部灣一號建築群的外形剛好是1040數字,銀灘公園入口的椰子樹為什麼是29棵,而不是兩邊對稱的28或30棵,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我以身體欠佳、需要養傷為由,拒絕和他們交往。

她找來兩張門票,說是北海海關開放參觀了。

那次去老街好像看到了關於“清朝北海海關”的介紹,貌似不需要門票的呀?

她說既然拿來了,就去看看吧。

我們騎著租來的電動腳踏車沿著四川路一路向北,從北海老街沿著老街歲月斑駁的青石板街道一路向東走到頭,正對著1887年(清朝光緒三年)設立的北海海關大樓的正門,原本海關是一個主權國家對進出口貨物進行監督檢查、徵收關稅,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機構,新中國建立之前的北海海關卻始終由英、美、法、俄、葡等國家的洋人管理著中外貿易、稅收、港口、航道、燈塔、浮標等事務。

據說當時的北海海關,幾十年的進出口稅收高達9000多萬兩白銀,只是可惜並沒有充實到大清國庫,全部上繳作為不平等條約的賠償。名為大清國所設,實則是列強帝國主義國家所控制的工具。

果然海關舊址現在公開開放,也不收費了。

海關舊稱“洋關大樓”,像珠海老街一樣中西合璧、邊長18米的四方形、三層辦公大樓,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海關舊樓與領事館、洋行館、郵政館、宗教館等眾多場館一起見證北海地區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屈辱歷史。1949年之後,才真正成為新中國行使權力的國家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