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中元節紀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按照陳豔青的計劃是要回老家陪兩位老人過中元節的,可是由於很多事的拖累,陳豔青母女倆只好留在東莞過中元節了。
一凡家很興這個節日,比八月中秋節更隆重,那天除了要燃燭、點香、燒紙錢敬祖宗之外,還得給自己長輩送禮、走親戚。
各地有各地的過法,有的過十四、有的過十五,聽說有的過十三、十六,這是中國過得最亂的一個農曆節日,各地風俗不同,過法也不同,但敬祖宗,表孝心卻是一樣的。
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元節,中元節它同時具備儒、釋、道三大教的歷史淵源。
中元節最初為道教所稱,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等等,它的風俗最初始於古代儒家秋嘗祭祀的古老習俗,發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節的形態,也就是在中元節這一天,道教祭地官,祈求人間揚善懲惡,民間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響,設盂蘭盆會,以超度歷代先祖。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制的影響而注重孝道,因此中元節祭祖節俗得以紮根民間。
中元節帶有祭祖和感恩的雙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國人對逝去父母以及親人表達孝敬、思念的重要節日。
據說,從七月初一開始,陰間會開啟鬼門關,把鬼放出來,讓鬼遊離於陽間,讓他們去見自己的親人,收穫後輩子孫給自己燒來的冥錢,待到七月十五之後,再把鬼門關上,如果有鬼未回到陰間的,就成了孤魂野鬼。
中元節不吃雞,而吃鴨的習俗,主要是雞不會過河,而鴨子會游水。
在中元節那一天,民間的陽人燒的紙錢都運到奈河橋的另一邊,那樣只能藉助鴨子的力量運過去,逝去的親人才能收到。
其他的比如放河燈、放焰口、搶孤之類的風俗各地有所不同。
一凡家縣城有過十四,也有過十五的,而且還有初一至十五這半個月不能做客的風俗,尤其特別忌諱這半個月間提著禮物來自己家的行為。
一凡家過十四,據說,所有後遷去老家的客家人都過這一天,原地居民過的是十五。
這裡有個傳說故事,但有沒有道理誰也不知道,反正每逢這個節日的時候,大家都會說說這個故事,說說為什麼當地客家人是十四過中元節的來源。
據說,很久以前,大約是客家人二次從廣東返遷贛南那個時候,那時局勢很亂,一大批客家人遷往贛南各個地方,當地居民,主要是朱、陳、蔡三姓的人,他們相當排斥外來人員,而且經常欺負外來的客家人,不給他們田土,客家人就只好開荒墾土,所以客家人都住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就連最起碼的日常生活物資都難於買到,每逢節日的時候,當地人都不願把雞鴨、食鹽、酒類賣給客家人,客家人在這裡受夠了氣,日子過得特別艱苦,但由於客家人勤勞善良,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領地,當這些人基本居住穩定之後,大家聚集一起,準備與當地人來一場你爭我奪,扞衛自身的利益比鬥。
那天客家人自覺組織起來,奔走相告,下戰帖,要與當地人打一場大架。
雙方為首之人約好農曆的七月十四,指定好位置,兩派人來一場你死我活的主權之戰。
七月十四那天,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家人聚集在決戰場上,一圈一圈的站在那裡,人山人海,水洩不通,這是一場比武大會,從人數來看,明顯客家人多於本地人。
比武場中央擺了一張大桌,兩夥的代表人簽下協約,如果客家人打贏了,當地人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對待客家人,如果沒有打贏,客家人寧願客走他鄉,再不涉足這裡。
那天兩夥人之戰格外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