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十二月二十二是今年的冬至,上午梁麗雅就在bb機留言說“中午到爸媽家過冬至,回來。”

上午十點,一凡跟丁愛玲說明情況之後,開著車就往中山趕,到達中山已是正午時分,在梁麗雅家下面停好車子,就去見梁麗雅。

梁麗雅說:“禮物已經買好了,也跟爸媽說過,你會一起來。”

一凡看她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自己心裡也更輕鬆了起來。

一凡問她,爸媽怎麼說,她說,沒怎麼說,去了就知道。

梁麗雅的父母老家是三角鎮的,但她爸後來在石歧清溪這邊另外又買了房子,也是三室兩廳的,面積一百多平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象徵著陽氣的回升和萬物復甦。

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天寒地凍的冬日裡,藏在土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像打了結的繩子,冬至陽氣始生,麋鹿角開始脫落,準備換上新造型,井水上湧,泉水流動,消融解凍正蓄勢待發。

冬至這一天夫妻是不能同房的,這一天陰氣最盛,陽氣初升,人的陽氣相對較弱,房事會導致陽氣消耗過多,影響身體健康,這是古人對陰陽平衡的講究和對養生的關注。

中山地區的人們以其獨特的冬至習俗和美食文化,展現了傳統的家族觀念和人際關係。

“肥冬瘦年”與“冬至大過年”兩句口號更是強調了冬至的重要性,是對這個節氣的高度概括,說的是冬至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可見它在廣東人心中的位置。

據《香山縣誌》載:“冬至以丸羹祀神”,為討一個諸事美滿、家人團圓的好彩頭,冬至這天,在中山鄉下及城區等地,家家戶戶普遍煮湯圓,閤家共享節日,象徵著歲暮之際,家庭能夠團團圓圓,現在不少老人家還非常重視和保留著這種習俗。

中山人的冬至飲食,既體現了地域特色,又承載著溫暖的情感。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冬至這天,大多數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也會順便買些燒臘回來“加菜”,如燒肉、叉燒、燒鵝、燒鴨、燒雞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

冬至不管“加餸(廣東白話,菜的意思”還是用脆肉鯇“打邊爐”,團聚,是冬至永遠的主題,家人在身旁,熱湯熱菜在嘴邊,總有一味溫暖人心。

一凡跟梁麗雅到達她爸家後,她爸正在祭祖,中山人在這一天祭祖,他們會準備供品,燃香燭拜天神和祖先,稱為“做冬”。供品包括雞、鴨、豬、米飯、糕點、茶酒等,這種習俗在鄉鎮尤其興盛,家家戶戶都會設供品,燃香燭,祭拜祖先。

等她爸祭祖完之後,一凡幾人才在客廳坐下,她媽在廚房裡整冬。

一凡先去廚房拜見自己孩子的外婆,她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應答後,繼續忙自己的事。

一凡坐下後,客廳裡只剩梁叔和他,梁麗雅進廚房幫她媽做菜了。

梁叔與一凡只見過一次面,就是一凡陪梁麗雅參加她堂兄辦婚禮的時候,梁叔個子與一凡一般高,目字臉,留著板寸頭,一直保留著部隊時的習慣,性格活潑,也很健談,與一凡也很談得來。

梁麗雅幾次出來看到一凡跟她爸相談甚歡,心中也特別高興。

近十二點半,一桌子擺滿八九個菜和冬至必吃的湯圓等。

梁叔問一凡喝什麼酒,一凡說喝白酒,他從酒櫃裡取出一瓶老酒遞給梁麗雅,叫她倒酒。

梁叔酒量很好,與一凡幹了幾杯後,也不見醉意。

梁叔再去拿酒,一凡說,酒就到這了,下午還得開車回東莞。

一凡將自己在東莞籌建公司的事毫不保留地說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