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十年撤新會郡,劃分為新會、義寧、封平三個縣。1992年撤縣設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市相鄰,南與斗門區相連,北與江門市、鶴山市接壤,西與開平市、西南與台山市相接,毗鄰南海和港澳,她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特產聞名,素有“葵鄉”、“陳皮之鄉”、“魚米之鄉”之稱。

那天一凡開車,丁愛玲坐副駕駛位,後座是麥小寧、溫蓉和楊珊,經中山的小欖、穿古鎮,過外海大橋後左轉進入新會的。

來到梁啟超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那座大理石古式建築門樓,威武高大, 足有七八米寬,上面刻著“梁啟超故居”五個黑色大字,遒勁有力,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格外醒目。

走過門樓後是幾棟頗具嶺南特色的青磚土瓦明清式建築。

梁先生故居,據說是他的曾祖父所建,正門旁設書房,其上為樓閣式二層建築,從書房旁設臺階上落。分為偏廳(客廳)、正廳、兩個廂房、門廊、天井、閣亭等,廳後設神閣,木構築,飾木雕花;房內設木閣樓,築有走馬樓式迴環欄杆。

廳堂坐東朝西,兩面為臥室,上有木樓。廳外是一方小天井,門戶開在天井側邊南向,廳堂的南側還附築了一座兩層的小樓閣,可在上面讀書和眺望。

怡堂書室與故居是連體建築,是梁先生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拱形外門,磚木結構,硬山頂,有灰雕裝飾耳房正廳都設花格子,木雕工藝較為普通。

據說這是梁先生與妻子李蕙仙新婚居住,也是其長女梁思順的誕生地。

進入文昌閣,便是一個陳列室,這裡陳列著梁先生的著述、書信、照片以及使用過的印章、硯臺、筆、墨、茶缸等遺物。

徜徉於梁先生故居,好似自己置身於那個時代,彷彿看到了梁先生少年時讀書時的場景,接受儒家傳統教育的一幕幕,看到了維新運動時期朝氣蓬勃的梁啟超先生,也依稀能看到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先生一副憂國憂民的高昂鬥志。

一聲聲吶喊、一陣陣高呼在耳邊響起,迴盪在整個故居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參觀完梁啟超先生故居,已是中午十二點多,大家滿懷激動的心情離開了那個著名維新領袖生活過的地方。

大家沒有沿原路返回,而是像梁先生一樣勇往直前朝前方的路而去,一凡帶著大家在新會買了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在新會市吃過午飯後,在路上看到滿山種的菠蘿,丁愛玲說,一起上山摘菠蘿吧。

停下車後,五人上山,拿起果農的刀,每人割了兩個菠蘿,果農拿袋子幫大家裝好,一凡付完款後,打道從新會,經珠海斗門、中山的板芙鎮回到中山市內。

一夥女人在車上談今天的收穫和感想,高興得像小時候母親領著自己上了一回街,回味著今天的所見所聞。